摘要:
深圳经济特区的工业几乎是从零起步的。从1985年前的铺摊子、引进项目、打基础的起步阶段,到90年代初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外向型的工业体系,特别是1992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199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8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约为9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也从1992年的1.92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44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为70%。深圳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有财政政策扶助的技术开发体系,初步走出科技与经济、科技与财政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回顾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作为财政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与财政的关系,走出一条科技与财政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一、财政要为科技引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深圳特区组建之初,经济起点低,科技处于零状态,财政基础薄弱。全市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市区道路不足1公里,街道狭窄,房屋简陋,且水电供应紧张,根本不具备吸引科...
深圳经济特区的工业几乎是从零起步的。从1985年前的铺摊子、引进项目、打基础的起步阶段,到90年代初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外向型的工业体系,特别是1992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199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84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约为9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也从1992年的1.92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44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为70%。深圳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有财政政策扶助的技术开发体系,初步走出科技与经济、科技与财政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回顾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作为财政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与财政的关系,走出一条科技与财政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一、财政要为科技引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深圳特区组建之初,经济起点低,科技处于零状态,财政基础薄弱。全市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市区道路不足1公里,街道狭窄,房屋简陋,且水电供应紧张,根本不具备吸引科技移植深圳的投资环境。要想尽快发挥特区引进外国科技,并吸收、消化和向内地辐射的功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1981年,特区财政根据特区特事特办的原则,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改革资金供应制度,首次突破信贷资金不能用于财政性支出的理论禁区,把部分信贷资金纳入财政分配渠道,统筹安排,综合利用。从1981年财政第一笔贷款起至1986年底止,市财政共向各专业银行贷款7.6亿元,贷款全部用于城区“七通一平”土地开发和道路网建设、城市公共工程建设。贷款额占该时期财政总收入的35.2%,财政总支出的37.7%。深圳特区组建初期,财政大规模举债,开展了以市政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自1979年至1987年的8年间,深圳市通过地方财政投资拨款(包括贷款),地方自筹资金和外引内联的投资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03亿元,使得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中等城市,投资环境获巨大改善,财政举债投资功不可没,启动了社会其它投资。完善的投资环境,为客商提供了广泛的经营范围和投资场所。财政负债运作的结果是促成了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从而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流入,带来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特区生产力的极大提高。1998年初,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1999年9月又进行了补充修改,22条中有关财政方面的政策措施就达16条之多。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全面地完善和规范了政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正在产生积极作用,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财政要资助基础研究和扶持企业科研的主体地位。当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那些不能立即和直接成为生产力的基础性研究,而是应当考虑怎样才能把科学研究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最优地协调和配合起来,以求得到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重视基础科学技术和理论学科的研究,才能使科技发展更有后劲和潜力。基础研究的学科性很强,其成果往往是一些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因此,攻关研究就好比是“点”,基础研究则好比是“线”,科技发展要有后劲,就应把“点”和“线”结合起来;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项目,需要财政资助统一组织实施。国务院经贸办、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决定组织产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其意图就是建立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稳定、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制度,逐步形成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是高、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企业是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主战场。目前,要改变科学与经济脱节的现象,就应使企业成为科学技术开发的主体,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体系;要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向直接生产力转化中的作用,财政要特别支持科技先导性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发展。
三、从财政政策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化、市场化是关键。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财政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建立一个有形和无形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财政必须有大手笔,如出资建立交易场馆和交易网络,为产、学、研三方提供结合的机会和场所。二是高科技项目在投资之初对高新科技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三是对高科技项目实行财政资助,包括科技三项费用,科研经费,科研人员奖励,土地使用费减免等。四是降低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的风险,财政出资建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让高新科技企业建立之初获得最佳融资,降低投资风险。五是实行政府采购,降低高新技产品进入市场风险。
四、积极探索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高科技的投入问题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无疑是关系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问题。深圳市政府多年来努力探索建立以财政的科技投入为引导、以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大力支持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并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建立我国的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深圳市政府对于高新技术创新的投资,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通过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1995年以来,深圳市本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逐年提高,1998年已到1.5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5%,2000年要达到财政预算支出的2%。1994年,政府出资组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运用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从1998年起每年注资1亿元,2000年达到4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全市科技研究开发专项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凡是在深圳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不同所有制的高科技企业均可申请,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得到支持。
五、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不管是尖端、基础科学研究,都需要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就是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也需要普通劳动者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智慧型劳动者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型劳动者。财政的作用一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必须逐年提高;二是促进教育产业走市场化之路,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美国教育产业是其四大产业支柱之一。财政在我国教育走产业化道路之初在投入及税收上应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