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从国际到国内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大防污、治污的工作力度,努力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文结合襄阳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谈谈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襄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一直占据着全县经济的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环境资源正遭受日趋严重的破坏,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资源减少、水土气污染严重,这些都构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1.耕地减少趋势加快,人地矛盾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九五”期间,该县每年减少耕地面积1965公顷,而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增加2.5万人,加之滥征滥占耕地等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危机。
2.农业生产资源破坏日益加剧。在人地矛盾已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不少乡镇农民对土地采取掠夺式经营,对森林乱砍滥伐,导致农业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每年水土流失面积为493.86平方公里,因水土流失损失的肥料含养分达到46万吨,流失养分相当于氨16万吨,磷10万吨,钾20万吨。致使本来就短缺的农业资源更加...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从国际到国内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大防污、治污的工作力度,努力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文结合襄阳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谈谈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襄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一直占据着全县经济的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环境资源正遭受日趋严重的破坏,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资源减少、水土气污染严重,这些都构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1.耕地减少趋势加快,人地矛盾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九五”期间,该县每年减少耕地面积1965公顷,而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增加2.5万人,加之滥征滥占耕地等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危机。
2.农业生产资源破坏日益加剧。在人地矛盾已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不少乡镇农民对土地采取掠夺式经营,对森林乱砍滥伐,导致农业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每年水土流失面积为493.86平方公里,因水土流失损失的肥料含养分达到46万吨,流失养分相当于氨16万吨,磷10万吨,钾20万吨。致使本来就短缺的农业资源更加稀缺,也造成了水质的非点源污染。县境内汉江、唐白河含沙量增加5~10%。同时,全县境内82条大小河流、271座大中小型水库,普遍水位降低甚至干枯,地表径流可利用年水量仅为3.38亿立方米。
3.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一是来自工业的“三废”污染。全县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00万吨,水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农业灌溉用水出现严重不足;工业废渣经过淋沥渗透,污染土地和地下水,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废气烟尘和酸雨危害农业发展。全县每年因“三废”污染耕地7200亩,损失粮食6500多万公斤,农业经济损失4500万元。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农药使用后只有约10~30%对农业作物产生作用,其余部分残留于土壤、水体及大气环境中,这些残留农药又进入植物体内,形成高残留,使各类农产品受到污染,有的甚至不能食用;施用化肥因不能根据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种植作物的需肥要求,搞好科学配方施肥,以至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不良,物理性状减退,致使地力降低,也造成塘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继而变色变臭,严重的形成缺氧报废。
二、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的基本做法
面对日益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给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应以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为切入点,通过对农业资源山、水、田、林、路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对制约农业生产因素的综合治理,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甚至不开荒,把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襄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具体做法及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人地矛盾的加剧。一是改造中低产田,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近年来,全县共累计投入资金572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0.32万亩。建成了一批排灌配套旱涝保收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占同期全县增加有效排灌面积的2/3;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稳产高产农田,全县共有29.5万亩耕地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标准化农田。二是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单一的农业结构造成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低效利用、过度开发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该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了生产条件,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对农业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形成了“山上林果药茶,平原粮棉油烟麻,低洼田挖池养鱼鸭”的良好局面,使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人地矛盾的加剧。
2.综合治理“旱包子,风口子,瘦壳子”,全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一是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综合治理“旱包子”。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全县农业发展的水源不足问题,他们坚持引水与节水并重。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各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共投入资金1356多万元,架泵站41台,打井114眼,修渠356千米,装机1500千瓦。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致力改变过去土渠输水加田间漫灌的粗放低效方式。在项目区内搞好“U”型混凝土防渗渠道渠系衬砌和渠系管道化建设,逐步形成了“粮田灌溉喷化、果园微灌管灌化,输水渠道防渗化、农田灌溉科学化”的立体灌溉体系,使项目区农作物有效灌溉提高了45%。二是以改良土壤为中心,彻底改变“瘦壳子”。大搞土地平整改良,坚持每年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投入劳力100万人次平整土地,改造冷浸田,3年来累计平整耕地和改造冷浸田3.5万亩;开展小流域治理,在丘岗地区,山坡上大力发展经济林、薪炭林、紫穗槐和优质牧草,防止水土流失,近几年来全县小流域治理面积已达120平方公里;推广机械深耕改土,目前全县机耕面积达到了72万亩,既加深了耕层,活化了土壤,又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科学施肥培育地力,采取种、养、积、造等综合措施广辟农家肥,在施肥方式上实行了由单一向复合、混合的转变,现在全县年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0万亩,秸杆过腹还田面积30万亩,增强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三是以防护林网建设为中心,扎“风口子”。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点、面、网、带、圈融为一体;在结构上,实行乔木、灌木、草禾相结合,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搭配,针阔叶相间,落叶和常绿交叉。近年来,全县共营造贯穿境内东西走向主林带4条长415千米,南北走向副林带3条长328千米,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0万亩,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通过改造,使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森林覆盖面积由1988年的8.8%提高到了1999年的20.8%,防护林带和林网内,风速降低45~6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4.62%,农作物产量因生态环境改善而增产1656万公斤。
3.加大了科技开发治理力度。科技开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立足点,同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该县首先从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入手,为农民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民大力推广和普及具有环保特征的农业技术,使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九五”期间全县推广各种新型农药200多种,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170万亩,推广配套平衡施肥面积110万亩次,秸杆还田面积56万亩次,积造农家肥5460万吨,全县适期揭膜26万亩,地膜回收率达到75%。其次,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促进农产品上质量、上档次。在抓好现有品种更新改造的同时,加大对优质精品名品的开发和各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先后在交通便利、市场优势明显、适应规模发展的乡镇发展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园6个,成立高新农业开发企业5个,共引进“日本脱毒草莓、转基因蕃茄、水果辣椒、美国黑提(红提)葡萄等56个高科技农业新品种。同时从各高等学府引进农业科技人才35人,有力地推动了高科技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