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7 作者:余焰炉
[大]
[中]
[小]
摘要:
多年来,安徽省五河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出管理之道,先后进行了第二预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财政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财政支出改革的进程,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尤其是1999年又组织实施了以“收支直达、财务统管、会计统配、采购统办”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经过不断完善和充实,已形成了一整套很有特色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方案,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收入和支出总额翻了几番。五河县和全省一样,财政收入增长很快,特别是实施新财税体制以来,财政收入呈迅速增长态势。1998年实现财政收入1.42亿元,是1993年的3.9倍。但是,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如全县同期各种法定支出和改革成本支出增长了8.85倍,上缴的收入增长13.9倍,收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收支矛盾一直十分突出。部分乡镇财政按时发放工资都力不从心,许多乡镇债务负担沉重。为了有效解决财政困难,摆脱财政困境,保障财政供给能力,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对财政收支行为进行全面改革,便成了五河县开展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最初动因和背景之...
多年来,安徽省五河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出管理之道,先后进行了第二预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财政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财政支出改革的进程,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尤其是1999年又组织实施了以“收支直达、财务统管、会计统配、采购统办”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经过不断完善和充实,已形成了一整套很有特色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方案,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收入和支出总额翻了几番。五河县和全省一样,财政收入增长很快,特别是实施新财税体制以来,财政收入呈迅速增长态势。1998年实现财政收入1.42亿元,是1993年的3.9倍。但是,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如全县同期各种法定支出和改革成本支出增长了8.85倍,上缴的收入增长13.9倍,收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收支矛盾一直十分突出。部分乡镇财政按时发放工资都力不从心,许多乡镇债务负担沉重。为了有效解决财政困难,摆脱财政困境,保障财政供给能力,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对财政收支行为进行全面改革,便成了五河县开展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最初动因和背景之一。
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财政管理一直比较薄弱,一些地方仍然延续着几十年来形成的管理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管理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直偏低,大量的预算外资金长期游离于政府及财政监管之外。如在农业税制几十年不变的情况下,乡镇和村为了满足稳定和发展的要求,就创造出了“三提五统”。在“三提五统”经过规范成为一种正常的筹资渠道后,各地又派生出诸如“教育两基达标”、“乡村道路建设”、“小城镇建设”等等名目繁多的集资项目,“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现象经常发生,群众反映强烈,有的地方因此加剧了社会矛盾。在财政分配方式上,“大锅饭”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只能多不能少的基数加增长的财政供给体制,导致财政资金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不少单位和部门受旧体制、旧观念和部门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争财政盘子、挤财政笼子、开财政口子、吃财政空额、隐匿财政收入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有收入的单位,由于界定不清,不上缴收入,还要吃财政的大锅饭。在财政监督管理上,漏洞较多,资金损失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五河县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结合自身需要,积极开展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试点的。从1997年起,该县首先从规范和约束农村税费征收方式入手,把“三提五统”中“五统”改为固定税率的建设税,“三提”作为附加,与农业税一道征收,此外不准再向农民集资,得到了农村广大群众和干部的广泛认同,也为今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积累了经验。1998年又在全县实行“综合预算改革”,预算内外统一编制预算,统一收支,很好地解决了收支两条线问题,有效集中了财力,加强了财政监督。1999年开始进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试点,从全面规范收支渠道,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入手,在借鉴国际通行的“零户管理”,“集中支付”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收支直达、财务统管”的改革思路。
(二)
五河县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经过了部分乡镇试点、全县全面推开的过程,虽然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和磨合的地方,但所取得的成效还是明显的。
1.增强了财力,缓解了财政困难。由于取消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垂直管理单位除外),各单位的各种收入都直接进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经费使用都由县会计中心直接支付给提供货物或服务的供应商。因此,各单位不可能再隐匿财政收入,支出受到了规范的约束。今年上半年全县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收1200万元,增长40%以上;同期全县累计支出5810万元,同比减支744万元,下降11%。
2.为乡镇解困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该县张集乡位于五河、固镇、泗县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农村经济相对落后。1999.年7月实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试点,当年即实现了财政自给。除保证工资发放和必要的事业支出外,还归还了大部分历年欠账。张集乡的实践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通过加强财政管理,规范财政收支方式,保工资、保运转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当前乡镇财政解困最直接、见效最快的途径,其意义颇为典型。
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是促进了廉政建设。实行收支直达、财务统管后,全县共撤销了376个账户,收缴资金325.2万元。各单位“小金库”没有了,坐收坐支不行了,大手大脚花钱、大吃大喝等铺张浪费现象受到了抑制,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既保护了干部,又节约了开支。二是优化了理财环境。实行集中支付后,财政管理和监督必然深入到各个单位的预算管理,与之相适应的财政预算论证制度、听证制度将逐步建立,增加了财政预算管理透明度,增.强了各单位对预算管理的参与意识,理财环境得到优化。三是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即将进行的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将在转变政府职能、清理财政供给人员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正是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而进行的一次改革,为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当前安徽省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部分乡镇实际可用财力将有所下降。五河县提出把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大力增收节支,弥补农村税费改革形成的财力缺口,确保两项改革齐头并进,取得成功。其做法已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三)
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是财政领域的一场革命,它需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需要对传统体制进行调整,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难免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障碍。五河县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不断探索,以保证改革既积极又稳妥地进行。
一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差距。公共财政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尤其是县里的不少同志接触时间短,对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有的对什么是公共财政知之甚少,对怎样改革认识模糊。有的简单地认为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就是把财权向财政部门集中;还有的认为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财政体制,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特别是县级以下经济还带有明显的农业经济特征,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进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为时尚早。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并接受公共财政。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是公共财政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目前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仍然突出,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影响支出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从规范政府职能入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分工问题,科学地界定财政职能范围,逐步消除“越位”与“缺位”。从财政方面来讲,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财政手段和杠杆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五河县在改革过程中,采取全面规划设计,重点突破,循序渐进,逐步规范的方法,对基本体制性改革,以及作为其它改革和发展的配套改革,进行重点突破。同时该县正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教育布局调整、事业单位供给范围界定等配套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需要。
三是来自部门和单位的阻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利益格局调整,触及深层体制性矛盾,变革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在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来自一些既得利益部门和单位的阻力始终是存在的。因此,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需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和指导,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财政部门的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与部门联系,多做宣传解释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减少改革的阻力,保证这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五河县改革实践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锐意改革,既做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又做财政部门的坚强后盾,同时加强对部门和单位的政策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到改革的必要性,克服部门利益、本位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四是法制水平的障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制的强制约束,财政支出的主观随意性就难以避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收入征管体系,财政收入方面的法规制度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而支出方面的法规建设则相对滞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支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支出管理制度体系,把支出管理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要抓紧对现行支出管理办法进行全面梳理,该“破”的破,该“立”的立,该改的改,该补的补,努力做到支出涉及到哪里,制度就覆盖到哪里,情况变化到哪一步,制度就规范到哪一步。
五是财政收入能力的制约。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要求财政必须保证公共部门的需要,要对公共设施建设、党政机关的运转、社会保障的投入等履行责任。但是,就目前的财政状况而言,其收入能力还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当前县乡财力基础还比较薄弱,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季节性和局部性支付困难,这也会给改革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县乡财政经济发展的长期课题。
(作者为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