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来,山东省莱州市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着眼于挖掘民间资本潜能,采取诱导投资欲望、疏通投资渠道、开放投资领域等措施,努力延长投资链条,一举打破了庞大民间资本怠于投资的坚冰,成功地启动了社会投资,并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1997—1998年度,全市社会投资增幅分别达到33%和55%,投入总额达到32亿元,占全市同期资本投入的75%。
莱州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是国家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20年来,这个市抓住机遇,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和外向带动战略,迅速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市向工业强(县)市的转变。1996年,全市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县级市前列。随着国家紧缩银根以及抓大放小政策的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所需投入资金越来越难以筹措,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随之而来的亚洲经济危机,更使外资引进难度加大,刚刚建立起来的外向型经济也因出口下滑面临巨大压力。1997年初,莱州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要保持莱州经济增长后劲,必须尽快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挖掘民间资本的潜能,把全市80多亿元主要以储蓄形式存在的民间资本引导到投资实业的轨道上来,进而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庞大的民间资本为什么不愿投资于实业以博取最大回报?在经过广泛调研后,得到的结论是:除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浓、风险意识差以外,投入环境差、领域窄、回报率低,也是制约民间投资积极性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莱州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了强有力的重大举措,以政策为杠杆全面启动社会投资。
一、优化发展环境,激发社会投资欲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倡导新型理财观念,营造适宜的投资气候是莱州启动民间投资的工作切入点。早在几年前,莱州就开始着手建立了以职工社会劳动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全部城镇职工和90%以上农村人口的强大社会保障体系,并在城镇职工中普遍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较好消除了群众对预期收入减少的担忧。市里还利用广播电视等传媒及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城乡居民普及现代投资理财理论,先后组织400多位有实力的个体大户到江浙及广东等地学习取经,开拓视野,增强了他们投资实业的信心,逐步打破了传统型理财思维,扩张型投资增值理念被广泛接受。同时,市里还积极实施财政扩张政策,把有限的政府财力作为激发民间投资“引子”,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共投资2.9亿元,构筑了较为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建立了以因特网为依托的莱州信息港,加快了经济的信息化进程,为社会基金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立疏通渠道,提高社会投资能力。由于巨额社会资金持有者分散,单体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个体投资能力。为此,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了三条资本疏通渠道,促进资本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
渠道之一,结合企业改制,加快吸纳社会资金。明确提出了改制企业必须出资、主要经营者和经营团伙必须多出资等5项吸纳社会资金的要求,重点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突出出售产权和现金出资,确保了改制质量。到目前,市属企业、镇(区)村企业共完成改制1944户,改制面分别达到90.3%、99.1%和96%。职工累计出资12.4亿元,股东、承租企业、承租人向新企业注入资金3亿多元,涌现出了中国环日、华汽机械、大骋汽车等改制企业的成功典范。市汽车运输总公司组建了由职工完全控股的“莱州大骋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吸纳社会资本8000多万元,新上大型客货运输车辆350多部,1999年前5个月,企业利润增幅就高达450%;市华汽机械(集团)公司通过改制,吸纳职工和外地法人入股1791.7万元,1998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6975万元、利税1142万元、出口创汇额351万美元,同比增长55%、66%和83%。
渠道之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引导农民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全市已拍卖“四荒”5.5万亩、小型水利设施3532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投资积极性。仅郭家店镇近2年内就吸纳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扬水站25座,铺设管道20多万米,使全镇2万多亩山岭薄地实现了灌溉化。市里建立了5000万元的农业发展基金,给农民投资农业提供资金扶持,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实行了“押一贷二”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把1亿多元储蓄投向高效农业项目。同时市里还出台了对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实施3年内返还全部地税的优惠政策,形成了登海种业、大华水产、巨龙肉鸡、华丰乳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强化了其社会融资和产业带动功能。著名农民育种专家李登海创办的登海种业集团共吸纳社会资金1.7亿元,成功兼并了市内外60多家种子公司和科研单位,推动了作物良种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市制种农户已发展到6万多家,制种面积30万亩,年产良种7000万公斤,其中玉米、大白菜种推广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3以上。
渠道之三,发展私营经济园区,吸引民间大户资本。改革开放以来,莱州形成了资本实力雄厚、颇具规模的大款阶层,由于怕露富而不敢放手创大业,成了坐吃存款利息的“食利佬”。为充分挖掘这一阶层的潜力,市里因势利导,先后规划了夏邱、路旺等十大私营经济园区,放宽政策吸引他们进园办厂,引导大户叫响了“腰缠百万不当食利佬,倾囊出资再作弄潮族”的口号,放手放胆发展私营经济。目前,长达30多华里、占地200万平方米的夏邱、柞村石材经济园区,已拥有1000多家的私营企业,年产值达10亿多元,成为集石材加工开采、加工、雕刻、销售于一体的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出口基地。在园区内,由夏邱镇寇家村青年农民王刚创办的刚磊集团,已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跨入省级企业集团行列。这家几年前投资100万元创办的私营公司已是国内较具影响的石材企业,产品质量已超过国际同类产品,尽管近几年市场不景气,但刚磊的产品在国内及日本、韩国等地仍十分抢手。1998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收9600万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已达到25.2%。
三、开放投资领域,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社会投资。随着买方市场来临,投资回报率偏低、风险加大已成为社会投资启动缓慢的重要原因。莱州的决策者认为:资本的最大特点是追逐高额回报。只有全面开放投资领域,舍得拿出回报率高的项目才能彻底扭转社会资本不愿投资的局面。以往主要由政府专营的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完全可以由民间来办,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投资环境,进而实现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良性互动。1997年5月,市里作出决定,市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向民间投资者开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共吸纳社会资金3.5亿元用于旧城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使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市区,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拆除沿街平房20000余间,新建商住楼20万平方米,一批新兴城镇异军突起,沙河镇已被建设部列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同时,聚集社会资金用于地方重点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为解决德(州)烟(台)铁路大莱龙段、城港路拓宽及城港路立交桥等重点项目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市里通过转让路桥建设股权,已吸收社会资本2664万元,保证了项目的如期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