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上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以黑山羊为主导品种的山羊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8年全县饲养山羊近36.6万只,实现产值1.76亿元,农民增收1670万元,财政增收83万元,消化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企业、农户、基地、市场紧密连结的山羊产业化体系。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财政引导,广泛筹资,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社会投资体系,加大对山羊产业的投入
县财政在实施山羊产业化进程中主动发挥引导和凝聚社会资金的职能,吸引各方投资,建立以财政资金为骨架的多层次投资体系。中央财政和市财政到位项目资金300万元后,县财政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安排预算内资金80万元,并陆续配套扶贫信贷资金565万元,用于良种繁殖场和乡级示范场的圈舍、住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引进种羊、培植草场、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等工作,并帮助县畜产品加工厂和山羊公司上规模、上档次,为顺利实施山羊产业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农户实行自筹和财政投入1∶1的配比办法,积极引导广大农户投资山羊产业。农户参与投资后,具有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确保基地建设的巩固发展。自筹投入包括现金、自有草场、圈舍、投工投劳作价,共计1300万元。
财政还从畜牧业税收收入中提取5%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山羊生产中各方面的利益补偿,吸引县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主投资山羊产业。政府对山羊经贸加工企业和饲养场实行材料补偿、税收缓征、绿卡保护、草场租赁轻费等优惠政策。到目前,县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主共投入山羊产业资金700多万元,其中投资羊肉生产加工350万元,商品羊商贸100多万元,山羊养殖250多万元。
在吸引县内投资的同时,还积极向县外寻求投资。财政注入部分资金对县畜产品加工厂和山羊公司进行改造,提高其生产经营能力,并通过招租、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向县外寻求资金来源,进一步壮大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县外总计投资550万元,其中投资县畜产品加工厂450万元,使该厂达到年加工畜产品1200多吨的生产能力,投入山羊公司100多万元,扩大了山羊的仓库容量、运输能力和充实流通资金。到目前为止,财政和各类业主对山羊产业投资已达2195万元,初步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投资体系。
二、建基地,育市场,建立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山羊产业体系
在实施山羊产业化的进程中,该县注重深化龙头企业改革,提高龙头企业的拉动力,以市场为纽带,利益为中心,巩固和扩大山羊基地建设成果,保证山羊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农户和各类业主在山羊产业建设中的投资积极性,把公司与农户的关系由松散型买卖结合体逐步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密型市场共同体转变,建立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山羊产业体系。
——选准主导产品,大力兴办黑山羊良种繁殖场和乡级示范场,带动和巩固山羊基地建设。县山羊公司征地300亩,租赁荒山荒坡1万余亩,建立规模达3000只的黑山羊纯种养殖场,作为黑山羊基因库进行保种和供种,突出实施酉州黑山羊品牌战略,扩大社会影响。进一步以山羊养殖大户为基础,国有农场为依托,社会投资为补充,采用股份合作和合同契约的形式,广泛建立乡(镇)级黑山羊培育示范场,实行资金、物资、技术和人才配套扶持,建成农民脱贫致富的典型。目前,山羊基地已涵盖56个乡,面积达70多万亩,参与建设农户达8万余户。
——深化企业改革,通过改组、联营、租赁等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拉动山羊产业化进程。县畜产品加工厂通过招商引资租赁给浙江银江集团经营,现已形成年加工畜产品1200余吨的生产规模,开发出具有品牌特色的山羊肉食品体系,产销两旺,为农户就地销售活山羊提供了方便,极大地刺激了山羊生产。改组后的国有山羊公司,积极降低成本,寻求山羊销售市场,在湖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建立销售网点,年销售山羊10万只,初步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培育市场体系,搞活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县财政投入资金2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50万元,建成渝东南及周边县市最大的山羊专业贸易市场,保证山羊销售有场所;同时积极寻求市场信息,开拓县外市场,疏通流通体系,增加山羊销售量,增加企业和农户的收入。
——通过“产品包销、合同订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引导企业与农户联合生产,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道路。采用养殖场股份合作,农户与龙头企业鉴定合同契约的投资经营方式,把公司与农户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抗市场风险。
三、注重科技投入,增加山羊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使农民有更大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传统的山羊饲养方法,拖延了山羊出栏时间,降低了出栏率,既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更不能适应山羊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因此,该县决定加大对山羊产业的科技投入。一是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00万元,切实解决基层畜牧站科(医)技人员的工资及业务经费,确保畜牧科(医)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对畜牧科技人员实行“三定”、“三包”制度管理,保证山羊产业化科技工作中,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职责明确。“三定”,即定人员、定经费、定职能;“三包”,即包防疫治病、包技术指导、包品种改良。目前已落实山羊项目技术人员379人,其中有大专以上科技工作人员198人。三是县乡财政分级投入资金建立两级养羊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对饲养大户和国有养殖场技术人员进行养羊技术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参训人员达8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3.6万份。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极大地减少了山羊病亡率,缩短生长周期,降低饲养成本,改进肉质档次,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推动了山羊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健全制度,加强财政监管,切实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该县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监管项目资金的运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山羊产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财政部门积极参与立项和实施规划工作,与畜牧部门共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对山羊建设项目的内容、规模、布局及投资预算进行全面审查,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合理分配。为避免借项目建设之名,套取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财政按“先启动项目,再检查评估,后注入资金”的程序,严格项目资金的投放。同时对农户实行“以羊放贷,以羊还贷”的资金投放和回收办法,保证农户把项目资金用于山羊生产。对用于基本建设的项目资金实行预、决算管理,实施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财政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项目资金专项检查小组,每半年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调查,对检查出有挪用项目资金的乡(镇),县财政对其通报批评,并直接从县财政对其的调度资金中收回项目资金;对农户和项目单位违反合同,挪用套取山羊专项资金的,财政依法向法院起诉,强制收回项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