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8 作者:李树范 田民利 张良富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山东省诸城市从1994年提出并组织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该市小城镇居住人口达21.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6%以上。全市27个乡镇中有7个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小城镇,其中1个乡镇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小城镇。
诸城市的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初步形成了五种发展模式:
1.工业支撑型。如昌城镇,镇办及村办企业发展比较好,特别是镇区的得利斯、泸河轮胎两家企业,已发展为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经济份额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3.1%,实现税收占全镇的85%以上,这两大企业辐射带动起15家配套加工企业和850个个体工商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多人。该镇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昌城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依托这两家企业搞好小城镇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镇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了覆盖14个村、1.6万人口、总面积18平方公里的镇区范围,坚持商贸区、得利斯食品加工区、产品工业区、三产开发区、石油开发区、板栗生产区等6个小区同步建设。
2.商贸主导型。如枳沟镇,地处诸城、五莲、莒县三县交界之地,历史上就是一个商贸中心,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构成了一大特色...
山东省诸城市从1994年提出并组织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该市小城镇居住人口达21.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6%以上。全市27个乡镇中有7个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小城镇,其中1个乡镇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小城镇。
诸城市的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初步形成了五种发展模式:
1.工业支撑型。如昌城镇,镇办及村办企业发展比较好,特别是镇区的得利斯、泸河轮胎两家企业,已发展为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经济份额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3.1%,实现税收占全镇的85%以上,这两大企业辐射带动起15家配套加工企业和850个个体工商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多人。该镇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昌城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依托这两家企业搞好小城镇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镇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定了覆盖14个村、1.6万人口、总面积18平方公里的镇区范围,坚持商贸区、得利斯食品加工区、产品工业区、三产开发区、石油开发区、板栗生产区等6个小区同步建设。
2.商贸主导型。如枳沟镇,地处诸城、五莲、莒县三县交界之地,历史上就是一个商贸中心,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构成了一大特色。1994年该镇被列为潍坊市重点小城镇之后,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及时提出了“突出商贸特色、搞好综合配套、加快城镇建设”的工作思路,并请省规划设计院对镇区进行了总体规划,镇区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按功能分为行政事业、教育卫生、工业、商业、文化娱乐、仓储用地、居住等7个区。近年来,该镇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各类楼房112栋,近8万平方米,提高了镇区楼房化水平;投资近千万元规划建设了枳沟商贸城,吸引100余家私营经济大户进城经商,拉起了小城镇的基本框架。
3.交通枢纽型。如贾悦镇,镇内泰薛、央赣两条省道横穿东西,纵贯南北,交通非常便利。该镇自1988年就提出发挥交通优势、开发带状小城镇的发展思路。经过10年来的建设,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新型小城镇、潍坊市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和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目前,该镇发挥交通优势,在公路边建起占地70亩、年交易额4000多万元的大型瓜菜交易市场,另外还建有两个集贸市场,开发了占地90多亩的居民小区,初步形成了带状小城镇雏型。
4.强村膨胀型。如郭家屯镇,前身是凉台乡,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迟缓,镇区面貌破旧。而本镇的郭家屯村却发展迅猛,尤其是以油漆化工为主导产业的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兴起。全村420户、1600人,户户有项目,人人搞经营,资产500万元以上的油漆化工企业近10户,该村注册成立了“齐鲁油漆城”,建成全省最大的油漆生产基地。全村经济收入占本镇经济总量的1/5,成为全镇第一经济强村,对该镇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了加快该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把原来的凉台乡改为郭家屯镇,并把政府驻地迁往郭家屯村,以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四区”建设为重点,总投资9000多万元,新建了办公楼,新装850门程控电话,新增30千伏安变压器,铺设地下管道2000米,硬化中心大街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600米,加快了小城镇建设进程。
5.观光旅游型。如郝戈庄镇,1997年以来,该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整修了镇区公路,同时,规划建设了“一水、一园、一区”旅游一条线。“一水”,即益民河镇驻地段10华里的水景。投资160多万元对河道镇区段进行了整修,形成了“从上向下看,水库连水库,水库一串;从下向上看,瀑布接瀑布,瀑布一串”的10里“碧水长廊”。“一园”,即桃源公园。在南岭2000亩桃园的基础上,又投资1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思源塔、永安塔、桃源亭等景点,开发了6000亩果园,全部栽植优质蜜桃及干杂果,建成了面积8000亩的桃源公园。“一区”,即石人山旅游度假区。镇里先后投资120多万元,修建了环山路,对原有景点进行了修复,并新建部分景点,形成了一个融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拉起了现代化小城镇的框架。
诸城市小城镇建设,由于受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快、功能比较齐全的小城镇,一般都集中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地方,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二三产业不发达的乡镇,建设缓慢。有的乡镇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小城镇建设落后,存在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不协调的问题。
2.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单一化。尽管目前各级都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但由于资金有限,造成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当地财政投资,其他资金较少,致使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3.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当前突出问题是,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有些乡镇规划布局过于分散,规模效益低,缺乏统筹规划、科学指导,规划与建设不协调,使规划、建设双分离,建设分散,缺少集中连片建设规划。部分小城镇本身没有发展前途,又阻碍了生产要素向优势小城镇流动,不便于发挥小城镇的规模效益。
4.现行体制、制度对小城镇建设制约较大。目前乡镇政府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级政府,没有充分的事权、财权,现行的许多政策,如户藉政策、土地管理政策、住房政策等不利于劳动者向小城镇集中,也不利于转移到小城镇上的人安心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排除影响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具体措施:
1.要搞好配合,齐抓共建。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一个乡镇、一个部门的力量很难建设成现代化小城镇,必须形成合力,齐抓共建,走人民城镇人民建的路子,才能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从目前情况看,除财政部门加大投入外,政府与政府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以及城建、规划、公安等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搞好配合,从各自的工作入手,积极探索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路子,从资金上、政策上支持小城镇建设。
2.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要注意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既要高起点搞好全市整个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布局,又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每一个小城镇的具体规划设计,小城镇建设规划要与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围绕提高小城镇的综合功能,获取最佳综合效益,制定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建设等多位一体的规划。小城镇规划还要面对现实,立足长远。
3.要抓好重点,以点带面。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于小城镇建设,不要全面开花,要抓住重点。通过扶持重点镇,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发挥重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开展。从目前情况看,每个县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1—2个乡镇作为重点扶持较为合适。
4.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由于小城镇自然、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选择发展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对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要依靠发展工业来反哺社会事业,形成工业支撑型小城镇;对商贸业发达的地方,要创造良好环境,搞好市场和流通,形成商贸主导型小城镇;对地处交通要道的城镇,要发挥人流、物流、车流优势,开发路域经济,形成交通枢纽型小城镇;对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通过开发传统人文景观,增添现代观光景点,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形成观光旅游型小城镇。
5.要完善财政体制,增强乡镇财政实力。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一级财政,由于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收入规模较小,财力不足。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各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乡镇财政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近几年政策性增支因素居高不下,乡级财政供养人员太多,财政增收部分大部分被政策性增支因素吃掉了,甚至有些乡镇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乡镇财政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乡级财政很难拿出财力搞小城镇建设。因此,对小城镇的财政体制,要逐步实行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将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税种全部下划到乡镇,真正做到小城镇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进一步调动各乡镇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对弱乡弱镇可采用转移支付办法,促进乡镇平衡发展,以利于改善和增强乡镇的财政调控能力,积聚财力向小城镇建设倾斜。
6.要发挥财政资金的诱导作用,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当前县、乡两级财政仍然还是吃饭型财政,拿不出多少资金用于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小城镇建设开辟资金来源。县级财政每年也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不撒“芝麻盐”。对一些功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城镇建设项目,除小城镇财政投入外,县级财政可采取贴息、配套、奖励等办法,发挥好县级财政资金的“引子”作用,吸引小城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自带资金到重点小城镇开店办厂,发展二、三产业,自己建设自己的小城镇;敞开城门,大力吸收外资、外商参与小城镇建设;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办法,组织群众利用劳动积累整修道路,修建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通过政策优惠和财力倾斜,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强大合力,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小城镇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