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相继实行了若干惠农政策。政策实施的效果究竟如何,农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他们对惠农政策是怎样的态度?笔者对苏北某县两镇的4个省级扶贫村进行了调查和走访。
一、惠农政策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经济日渐发展,农民逐步增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2007年农民增收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调查的100户中,58%的农户2007年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农产品收入),占到了家庭现金总收入的64.5%,而小麦、玉米、籼稻三项主要粮食作物的收入更是占到了种植业收入的56.8%。二是养殖业收入是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调查的100户中,24%的农户家庭部分收入来源于养殖,主要品种为生猪、羊、家禽等。三是农民打工收入仍是增收的重要支撑。调查显示,2007年农民外出打工人均现金收入增加额为91.60元,占家庭现金总收入增加额的12.5%。近年国家惠农政策吸引了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但打工等工资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仍占有一定比重,2007年调查户人均打工收入在家庭现金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了32.24%。四是粮食补贴等各项涉农补贴的发放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来源,为调查户带来了人均40元左右的净增额。同时,深化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调查的100户中,92%的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表示满意,78%的农户对“一折通”发放形式表示认同。
(二)整治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农村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和村组道路硬化工程,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各项惠民政策得到巩固和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粮食补贴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五保老人供养等各项惠民政策逐步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农户对政府好政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关注程度高,对增收充满信心。在调查的100户农户中,58%表示对自己目前收入不满意,认为还可以进一步改善,66%表示相信今后收入会有提高,24%表示很有信心提高收入。可见农民增收愿望强烈,并信心十足。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关注程度高、参与性强,迫切要求解决技术、市场、医疗卫生、饮水、修路、改水、改厕及生产发展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多数村组干部、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对政府的资金支持期望值过高,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甚至理解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拨资金搞建设,农民没有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农民主体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
(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落后成为农民增收一大隐患。目前,农村大量的中小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由于部分水利设施不配套,加上管理费用不足,有的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渠道垮塌,淤积严重,影响灌溉效果。在调查的农户中,22%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好已成为依靠农业赚钱难的原因之一,70%的农户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并有60%的农户愿意采取投资或投劳的办法与政府共同建设好农田水利设施项目。
(三)资金、技术、信息相对匮乏,农民持续增收空间小。一是农民借贷难。调查结果显示,54%的农户认为缺乏资金,98%的农户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遇到过资金困难问题,当农民缺钱时,60%的农户会向亲友借,32%会向信用社贷款,12%借过高利贷。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人借贷仍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二是农业技术求大于供。在针对目前依靠农业赚钱难的调查中,44%的农户认为缺乏技术,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率还比较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得不到根本保障。大部分被调查的农民反映,非常渴望获得新技术、新品种(种苗)等信息。希望各级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真正实现科技兴农。三是农业生产服务水平较低,农村信息不畅。
(四)农村基础生活设施还应进一步完善。在调查的村中,农民生活用水98%使用的是压水井,自来水仅占2%,11%的农户饮用水有涩味。被调查农户中,用柴草做饭的占到72%,使用露天厕所的占96%,大多数农户家里的垃圾简单地丢掉,66%的农户房屋没有规划。农民对农村建设的需求意愿调查表明,修路是目前农民最迫切要求的愿望,70%农民要求或非常需要修路。此外,30%的农户认为需要有沼气,要求改水、改厕分别占调查农户的36%和30%。
三、推进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要把教育培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培育和建立新农村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和骨干农民三支队伍,下工夫造就和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头脑和致富能力的新型农民。广泛开展扫盲、科普、禁赌、普法、培训等活动,引导农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树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思想。县镇两级政府应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并不断增加投入。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筑支撑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新经济,必须着力抓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农业结构调整上,通过加快发展林果、蔬菜、畜牧业,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形成特色经济,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司+协会+基地+专业大户”、“协会+公司+会员”等模式,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筹措专项建设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将农村各类项目统筹安排,把小项目捆绑成大项目,建立专项资金,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新农村建设,集中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成的事情,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吸收社会各方面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鼓励民营企业资助、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打破部门、行业、城乡界限,做到重大设施、设备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建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养老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保障,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责任编辑 陈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