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苏诺民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地位。目前,全市共有12万多家民营企业,2007年产值391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2.7%,企业数量、就业人数均占全市的90%以上,缴纳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86%,成为泉州经济总量主体、财税收入主体、解决就业主体、市场创新主体和推动泉州走在全省前列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现实影响及自身规模、管理体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今年来泉州市民营中小企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也致使经济运行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产值2328.91亿元,同比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支撑财政收入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增速同比分别下降8.3、8.2、4.4个百分点。
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对泉州民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融资难。一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银行受信贷政策和贷款规模控制,对民营中小企业减少或停止贷款,今年1—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1.41亿元,其中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只增加11.45亿元,仅占新增贷款的10.28%。据调查,9...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地位。目前,全市共有12万多家民营企业,2007年产值391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2.7%,企业数量、就业人数均占全市的90%以上,缴纳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86%,成为泉州经济总量主体、财税收入主体、解决就业主体、市场创新主体和推动泉州走在全省前列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现实影响及自身规模、管理体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今年来泉州市民营中小企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也致使经济运行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产值2328.91亿元,同比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支撑财政收入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增速同比分别下降8.3、8.2、4.4个百分点。
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对泉州民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融资难。一是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以来,银行受信贷政策和贷款规模控制,对民营中小企业减少或停止贷款,今年1—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1.41亿元,其中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只增加11.45亿元,仅占新增贷款的10.28%。据调查,90%以上的企业存在着资金不足,需要依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可提供贷款比例仅占所需资金的30%。二是融资成本攀升。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6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至7.47‰,大部分银行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上浮10%—50%,综合融资费率高达12%—16%;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还得支付2%—3%的担保费,使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有的银行片面追求本行利益,要求企业将贷款额度的一定比例留作“贷款保证金”;有的银行在贷款到期后,压缩贷款额度或停止贷款,使企业资金链突然紧张,只能走向民间融资。选择民间融资的成本则在30%以上,融资成本上升使得企业利润大幅度缩水。据调查,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增长51.2%,利息支出增长40%—50%。
(二)出口形势严峻。一是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规模和产品竞争力带来了不利影响,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据调查,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6.18%,而泉州市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外向度高的产业,企业的利润通常只有2%—6%,人民币升值使纺织服装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边缘。二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据统计,退税率调整将影响泉州市29类73.1%以上的出口商品,预计每年将减少4.18亿元以上的出口退税,占全部出口总量53.68%的服装、鞋、箱包、陶瓷四大行业影响面最大,部分转嫁成本能力低的企业,只能选择半停产、停产,甚至是倒闭。三是加工贸易限制的增加。2007年8月开始实施的“44号公告”(由商务部、海关总署共同发出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规定,对商品目录进行大调整,大幅度扩大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同时在全国实行东、中、西部差别政策,不再允许东部沿海省市新设立企业开展限制类加工贸易业务。
(三)用地难。一是土地供需缺口大。由于国家采取从严耕地保护政策,加强了对土地供应的控制,紧缩地根。而泉州市正处于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阶段,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因扩大生产和重点项目建设需新增用地12万多亩,而省批可供的用地仅4万多亩,缺口8万多亩。二是用地成本高。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年税额分别为:大城市1.5—30元,中等城市1.2—24元,小城市0.9—18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6—12元。这个标准比原征收标准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了2倍。此外,自2007年1月1日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在原基础上提高1倍。
(四)外部环境压力大。一是原材料价格攀升。2007年以来,由于对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的预期,石油、钢材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使企业产品成本上涨约30%左右。然而,在市场竞争过度、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的条件下,企业产品的提价幅度一时还无法消化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和技术改造能力受到限制。二是环境成本增加。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特别是纺织、印染、皮革、石材等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产业,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入,运营成本较高。三是对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不均等。近年来,泉州市制定出台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安排一定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挖潜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但这部分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小。2007年,用于企业发展的专项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98%。对比上年虽有所增加,但与民营企业对财政6成的贡献率相比显得不对等。而且在扶持的过程中,这部分资金向国有企业倾斜,能给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偏小。
目前,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财政部门要把重视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服务民生的当务之急,正确处理“取”与“予”的关系,科学权衡“长期”和“短期”,从“多取少予”转向“多予少取”,向民营企业提供均等的财政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一、建立财政与金融互动机制,突破“融资难”困境
一是扶持、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根据各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财政部门可实行财政性存款动态分配和财政存款服务竞标等办法,引导各商业银行加大对泉州民营企业的投入。设立发展金融专项资金,致力发展地方金融的服务主体,鼓励农村银行、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典当公司、互助会等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民营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成立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资金,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将目前分散在国有企业的十几亿金融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吸引其他民营和外资参与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资本运作,使之成为地方政府对外投融资的平台,促进地方金融的发展。二是探索融资新渠道。由财政牵头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完善风险资本的进出机制,为中小企业资产流动、股权交易提供服务。探索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和股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利于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展市场份额,利于促使中小企业实现资本的跨越发展。研究制定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行办法,帮助成长性好、经营业绩优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债融资。可以借鉴北京中关村的做法,由财政对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给予一定的补助,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降低债券的发行成本。加大对改制上市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企业进一步增发股票、发行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同时创造条件,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参与泉州民营企业改制上市和风险投资。三是支持金融创新。可探索无形资产、专利权、股权抵押以及海域使用证、保单、仓单、退税单质押等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探索建立会员制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联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资组建市级会员制再担保机构,分散会员担保机构风险,提升信用等级,放大贷款担保倍数,增加企业“供血量”。支持信用担保公司在合作双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用担保倍数与额度,缓解担保难的局面。
二、实施积极的外贸扶持政策,拉动进出口总量
一是为出口企业减税减费。财政可以安排奖励资金,通过退税渠道直接支付给相关出口企业,同时减免外贸企业相关税费,对外贸企业经营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减征或免征2008年、2009年应缴纳的水利建设基金;加快出口退税审核、审批和开具退还书的工作进度,及时办妥出口退税手续。二是推动财政信贷创新。参考其他地区的某些创新做法,省财政每年将一笔专项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再放大5倍左右投放贷款,用于支持生产型出口企业产品研发,重点扶持高新技术、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品种(规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研发项目,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的研发项目,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研发项目。三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于现有加工贸易企业,通过财政转型扶持,引进技术、设备,改造提升生产工艺,推动产品价值和竞争力的提升。设立产业转移财政专项资金,以分公司、子公司、共同投资等形式,帮助沿海企业转移到山区等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县市区,优化加工贸易产业布局。
三、财政支持“零地技改”,缓解“用地难”困境
实行企业“零地技改”办法,帮助企业做好“加减乘除”的文章,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摆脱土地要素制约。一是“加法”:鼓励企业用好、用足现有的土地和厂房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对充分利用原有厂房,通过设备更新进行技术改造的,按每个项目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比例、不同方式的财政补助。鼓励企业扩大规模,进一步做好企业内部的厂房面积的挖潜,在不新增土地面积的前提下,对原有的厂房进行“翻建加层”,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能力,财政给予不同比例、不同方式的补贴。依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同时鼓励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标准化厂房建设,在集约地厂区内,建设符合泉州民营企业特色的一批工业标准化厂房。二是“减法”:严格控制土地闲置和动工、竣工期限。对于开发项目,根据其规模和性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动工、竣工期限,杜绝占而不用的现象,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未按土地出让合同或建设用地批准书规定的日期动工建设的,要依法向土地使用者收取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开发建设,否则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三是“乘除法”:以“亩产论英雄”,倡导企业提高“亩均贡献率”。改变原先对企业贡献的评价只是纯粹的产值税收论英雄,建立“亩均贡献率”的综合考核指标,如果企业每亩平均创造的销售收入、税收不高,那就要除去相应的系数;反之乘以相应的系数,再以每亩地的“亩产”产出率换算成“价值”,对产出效益多的企业给予奖励。四是支持“产业转移园”政策。实行“飞地开发”,在安溪、永春、德化山区建立“产业转移园”,承接泉州沿海地区产业的转移与聚集,实现全市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进行劳动力转移,缩小山区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倾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财政投入。落实已出台的扶持企业市场开拓、品牌建设、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信用担保等专项发展资金;新设专项资金,用于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再担保公司和鼓励企业产品转型等。财政安排民营企业的财政支出要确保逐年递增,递增速度与全市企业税收增长相协调。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依法收取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并将收取的部分收益用于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政府采购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倾斜。财政部门在拟定年度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时,要结合泉州重点民营企业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优化政府采购评标方法,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及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对重点民营企业及产品给予扶持。继续投入财政资金,整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设计、测试、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建立网络信息公开平台对有关财税政策法规、专项资金种类、企业补贴、扶持对象、申请条件、申请程序、收费项目与标准等进行公开,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相关财政优惠政策。三是税务服务创新。强化依法治税意识,逐步扩大查账征收面,缩小定率与定额征收面。清理不合理收费,将部分“费”改为“税”,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企业给予相关规费减免。简化退税环节和审批程序,减少部门之间的单证传递,提高退税效率。落实出口退税“新账不欠”政策,减少“出口压退税”现象的发生,降低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成本。完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为民营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征纳环境。
责任编辑 冉鹏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