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7年以来,湖北省枣阳市抓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契机,以本级财政资金及上级各类涉农资金为整合对象,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直接统筹和衔接统筹的新模式、新机制,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06亿元,其中,上级财政资金5380.5万元,本级财政资金412.8万元,企业和农民自筹资金4845万元,有效实施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农民工培训等项目建设,初步达到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示范区粮食增产75万公斤、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经营产值增加到20亿元、财政增收300万元的预期目的。
在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枣阳市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与企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先后由财政投入产业化资金100万元,吸引龙头企业金华麦面集团投资3300万元,在示范区建设优质弱筋小麦基地2万亩,带动企业增效15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400元;支持鹿头镇郭营村建设大棚蔬菜300亩,支持新市镇李楼村改良优质桃基地500亩;财政投入20余万元,市蔬菜办投入30余万元,重点支持了李楼村水果协会建设和郭营村蔬菜协会建设。
2.整...
2007年以来,湖北省枣阳市抓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契机,以本级财政资金及上级各类涉农资金为整合对象,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直接统筹和衔接统筹的新模式、新机制,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06亿元,其中,上级财政资金5380.5万元,本级财政资金412.8万元,企业和农民自筹资金4845万元,有效实施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农民工培训等项目建设,初步达到了支农资金整合项目示范区粮食增产75万公斤、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经营产值增加到20亿元、财政增收300万元的预期目的。
在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枣阳市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与企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先后由财政投入产业化资金100万元,吸引龙头企业金华麦面集团投资3300万元,在示范区建设优质弱筋小麦基地2万亩,带动企业增效15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400元;支持鹿头镇郭营村建设大棚蔬菜300亩,支持新市镇李楼村改良优质桃基地500亩;财政投入20余万元,市蔬菜办投入30余万元,重点支持了李楼村水果协会建设和郭营村蔬菜协会建设。
2.整合各类农村发展资金、扶贫资金及移民后扶持资金等,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市国土局筹措资金1302万元,在项目区整理土地1.08万亩;2006年以来,市农发办示范区完成投资1879万元,完成土地综合治理3.5万亩,建成了一大批“田成方、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水利局投入资金2301万元,支持李楼村三级泵站及郭营村3个小农水项目建设,同时支持钱岗、鹿头等安全饮水集中供水项目建设;农业局投资560余万元,在示范区建设沼气池3000口,培训农民工2500名,推广新型实用农技1万亩;扶贫办已投资40余万元,着力改善示范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设施,并在新市镇李楼村建设搬迁式扶贫小区2个;交通局在项目区建设通村公路10公里,市民政局筹集资金320余万元,硬化项目区村组公路、渠道24公里,惠及移民2500余人。
3.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自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400万元,用于村容村貌整治和小城镇建设;2008年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集中对项目区村庄进行脏乱差集中整治及门前硬化配套建设项目,建设农户排污排水渠系8.5公里,建设绿化地块1.4万平方米;林业局筹集资金40万元,提供绿化苗木7000余棵,对项目区村庄开展“万树村”项目建设。

4.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村组公益事业建设。将上级和本级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级组织建设等资金纳入整合范围,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投放。教育局筹集资金224万元,用于项目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市委组织部安排资金10万元,对项目区5个村的村两委会办公室进行更新改造;财政、农业部门继续用好45万元农技推广补助资金,对项目区10个村进行优质粮食作物品种改良和推广;卫生局多方筹集资金资源,确保项目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100%;财政、文体部门每年筹措资金支持农村乡村文化站(室)、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农村文化服务车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为示范区建设农家书屋10个,放映公益电影120场次。
整合支农资金促进了财政支农方式的转变,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向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方向转变。在整合过程中,枣阳市对整合资金全面实行“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申报立项,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地落实了责任,加强了资金的监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为鼓励本地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创新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模式,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方式,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村庄整治、道路建设等项目,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整合工作效率。另外,积极探索建立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制度,对支农资金整合成效明显的给予倾斜和优先支持。还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方式,对生猪、蔬菜、水果等产业发展示范户进行补贴,充分调动了各部门参与整合资金的积极性。通过整合,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中央、省级以及市本级财政资金的投入,撬动了社会和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效应明显。两年来,市本级以每年2400万元的财政资金成功撬动1.2亿元的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两者的比例是1:5,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乘数效应”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07年财政整合资金也带动了社会投资近5000万元。如新市镇李楼村、鹿头镇郭营村的村庄整治项目,整合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吸引部门、社会投资及农民投资投劳506万元。
2.加快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问题的解决步伐。试点以来,市本级财政投入169万元,与上级财政资金1351.4万元、农户投工投劳及企业等投入资金350万元整合使用,支持建设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3万多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整合投入资金224万元,解决了2.5万中小学生的饮水和露天吃饭问题。整合投入资金450余万元,完成了10公里通村水泥路和13.5公里通组道路建设。整合投入资金1760余万元,扶持新建沼气池2971口,新增数字电视用户4500户,配套建设了10个文化中心户和标准村级卫生室,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使其参保率达到100%。
3.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新市镇,通过整合资金扶持发展优质桃、李基地8000亩,盛产期后,可年产优质水果1.2万吨,年获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促进了3000余户农户1.5万余人脱贫致富。鹿头镇郭营村,通过市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50万元的扶持,260户农户建高产蔬菜大棚300亩,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1000余吨,户均增收8000余元;市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金华麦面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本地粮食加工企业3家,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粮食加工转化模式,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网络农户17.5万户,年转化优质小麦36万吨。此外,鹿头、新市两镇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点,硬化主干道10公里,硬化其他村内道路13.5公里,改水、改厕3000余户,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任编辑 王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