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北京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根据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独特的现实条件和优势,财政部门把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促进其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相关各行业、各产业科学发展、竞相发展的激励机制。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支柱产业的地位初步确立,形成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安排资金专项投入文化创意产业
自2006年起,北京市设立两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每年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制作和交易等八个行业发展,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二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三年投入5亿元,重点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此外,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存量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原有市专利申请资助金、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专项资金中特别补充纳入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贡献、有成绩的个人和企业的奖励,营造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根据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独特的现实条件和优势,财政部门把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促进其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相关各行业、各产业科学发展、竞相发展的激励机制。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具备了一定规模,支柱产业的地位初步确立,形成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安排资金专项投入文化创意产业
自2006年起,北京市设立两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每年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制作和交易等八个行业发展,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扶持;二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三年投入5亿元,重点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工程。此外,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存量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原有市专利申请资助金、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专项资金中特别补充纳入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贡献、有成绩的个人和企业的奖励,营造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财税氛围。
专项资金的设立增强了各行业、各区域加快发展、择优选荐的责任感,走出了一条“输血”与“造血”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专项资金多种支持方式综合运用的思路,也将为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产业更多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内生增长力量。
为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市场配置、财政引导的思路,财政部门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明晰了专项资金资助范围、资助方式、申报渠道和管理流程,界定了各方职责,将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衔接。通过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助力首都经济转型,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化创意企业共同走内涵式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遴选项目 统筹安排资助资金
自2006年起,每年逐级征集遴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资助项目。按照规范程序、科学论证、精心组织的总体要求,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基本形成了以项目征集、形式审查、联合评审和编制资金支持方案四个阶段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流程,采取从专家库中抽取专家评审的方式,借鉴多方力量,充分论证评审资助项目的可行性和资金安排的规范性。最终严格依照论证结果和评审结论,本着“抓产业重点、抓关键环节”的总体原则,结合年度财力保障情况按轻重缓急排序后确认资助项目,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宗旨。
2007年始,为减少评审环节,提高评审效率,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专业性强且基本为企业运用的市场定价行为的特点,采取专家评审与项目预算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申报项目进行联合评审,大大缩短了评审工作时间,加强了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进度。
专项资金成立两年来,共遴选出重点资助项目近百个,资助金额达10亿元。重点资助的项目均为专家评审论证无异议、符合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方向的项目,覆盖八大重点行业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侧重于已有一定发展基础且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区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发展的辐射效应,专项资金使用效果逐步显现:
——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重点扶持文艺演出、影视节目制作、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告会展、古玩及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文化创意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量逐步积聚。如怀柔区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配套设施项目”,其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影视专业机构和中小影视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增强了区域的产业聚集能力。“北京798艺术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已建成开通艺术区网站、举办艺术节、出版刊物等,有利于园区内部、园区和各界加强了解、传递信息,各种艺术品拍卖、艺术家交流活动明显增加,文化人才济济一堂,创意智慧流光溢彩。-社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据统计,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812亿元,占全市增加值的10.3%,同比增长15.9%;资产总额达6161亿元,同比增长19.9%;实现收入3614.8亿元,同比增长29.4%。“大型童话剧《福娃》国际巡演项目”收到专项补贴后,在加快国际版改造完善的同时,已演出122场,来自全国及国外驻场演出和巡演的合约截止到目前已达1300多场次,该剧很好地宣传了北京奥运,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正视不足和差距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还不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企业、驰名品牌还不多,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也比较弱,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有待完善。下一步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模式,结合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调整首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途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新动力。
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整体性。从布局上规划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聚区,有利于发挥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搭建产业发展的资源平台,充分利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从空间上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相结合,使产业形象与城市形象互相烘托,产生系统效应。从发展前景上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意营造软环境。积极研究加入WTO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做好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提出总体发展思路,开辟更为广阔和崭新的空间。
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管理运营机制。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进一步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关系,推动文化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推进文化事业型体制向产业型体制的根本转变。同时注意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文化生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谋取自身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中介市场,通过竞争提高文化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采取市场选择、政府推动的办法,彻底打破地域分割、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建立统一的资源配置机制。
三是抓准财政资金资助重点,带动产业链发展,鼓励创业。选好重点资助项目,在保证政府资金公平性和普惠性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实行有区别的财政投入政策,既向具有导向意义的、产业化前景好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倾斜,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同时又注重搭建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多种调控方式和财政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抵押担保等多种具体扶持方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对接,有针对性、创新性地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启动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将事业发展规划与预算管理相衔接,实现项目滚动管理。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库建设,完善项目的论证评审工作。对资助方式、资助标准等条款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完善项目申报评审流程。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和绩效考评工作,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放大投入效应。
四是打破所有制限制,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投资格局。加紧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行业政策和配套实施细则,充分鼓励和调动各种社会资金和各方力量有条理、有秩序地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产业的新格局。通过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
五是整合优质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兼并和重组、资本运作等方法,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一批跨地区、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培育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效应突出、原创能力强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全市范围内既能有利于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借助这些无形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责任编辑 赵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