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地处川陕交界处,是汶川地震陕西受灾最重的县之一,全县34万人中有2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在灾难面前,县财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始终坚持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为财政正常运转和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5.12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县财政局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灾突击队”,三个多月过去了,突击队鲜红的队旗依然飘扬在抗震救灾的阵地上。
“我就是您的亲儿子”
5月12日傍晚,县财政局25名突击队员在赵立中局长的率领下,迅速赶到了灾情最为严重的青木川镇韩家垭村。当时村里绝大多数房屋都已倒塌,并造成了部分人员伤亡。村里的群众极度恐惶,不知所措。赵局长指挥突击队员及时抢救和转运受伤的群众,挨家挨户帮助受灾群众从垮塌的房屋里抢运粮食和生活用品,在村头的空地上搭建起了帐篷。夜幕降临后,突然下起了大雨,但救灾行动却一分钟也没有停顿。深夜11点钟,正当大家想休息片刻,吃点东西时,镇干部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地说,庙子岭村的一个山头裂开了一道两公里长的大口子!听到这个消息,大家的心一下子都收紧了。庙子岭是宁强县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每逢雨季常有泥石流发生。现在地震造成了这么大的山体裂缝,天还下着雨,极有可能发生重大灾害,情况万分危急,300名村民必须立即撤离。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不等赵局长发令,突击队里的刘强和许军两个年轻小伙立即站出来说:“我们俩人年轻跑得快,也熟悉那里的情况,就派我们去吧。”当时,我们所处的位置距离庙子岭村有20多公里的山路,余震不断,山上随时有岩石滚落,在这种情况下,要冒着大雨,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摸着黑行进,危险可想而知。但为了300名村民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危机四伏的黑暗之中。
为了尽快赶到庙子岭,他们从老乡家里借了一台小型农用三轮车,尽管驾驶技术不太好,但还是开足马力,冲上了崎岖泥泞的山路。当他们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路被泥石流完全堵死了,只得改走只有一米多宽的小路,边上是几十米的峡谷,谷底是波涛汹涌的嘉陵江。平日里这条小路从未有人开车走过,他们的三轮车要过去,必须紧贴着山崖边一点一点往前挪。“豁出去了,走!”两个年轻人借着昏暗的车灯,一个人引路,一个人开车,硬是一步一步地闯过了这道鬼门关。事后有人问他们:“要是一不留神,你们摔到江里去怎么办?”他们回答说:“当时情况太紧急了,我们也别无选择,如果掉下去,那就光荣了吧!”。
凌晨1点多钟,他们终于赶到了庙子岭。两个人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分工,挨家挨户地通知村民撤离。为了保证不漏掉一个人,他们围着村子转了两圈。紧靠山崖边住着村民李凤珍老人,儿子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当两个年轻人第二次走进她家时,发现老人正坐在床边默默地掉眼泪,细一问才知道,这两天老人腰腿痛的老毛病又犯了,不能下地行走,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俩立即走上前,对老人说:“大娘您别着急,我们就是您的亲儿子,有我们在,您就不会有危险!”。说着话,两人一个扶、一个背,迅速把老人背离了村子。三轮车不能再开了,那条路实在是太危险,两个年轻人决定背着老人走一条比较近的小路,尽快下山赶到安全地带。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条小路坡度很大,坑洼不平,雨水一冲,更是泥泞难行。刘强背着老人,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着,可脚下一滑,还是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碰到了尖利的石头上,鲜血染红了整条裤腿。但他的双手却紧紧地抓住老人,没有让她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整整四个小时,两个年轻人轮流背着老人,终于在天亮时分,安全地走到了山下。
庙子岭村的300名群众安全脱险了,李凤珍老人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刘强把这段经历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面临随时发生的滑坡、飞石和强烈余震的威胁,我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但眼下这一秒钟我会十分珍惜,我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灾区人民、为家乡父老做点事!”
“我也是突击队员,我能行!”
杜晓燕是突击队里的一名女同志,到局里工作时间不长,以前从来没有下过乡。为详细了解当地老百姓的受灾情况,她和6名男同志一起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曾家河乡。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必须要在3天内完成6个自然村1234户农家的灾情调查工作。这1000多户的农民分散居住在方圆86平方公里的大山里,在道路阻断,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把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摸清楚,是一件非常困难、非常艰苦的工作。队里的男同志看她身体瘦小,怕她吃不消,想让她留守乡里,负责统计汇总工作,可她坚决不同意,倔犟地说:“你们可别瞧不起人,我也是突击队员,我能行!”
那几天,骄阳似火,气温都在36℃以上。杜晓燕和队员们一起背着干粮和简单的行装,顶着烈日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汗水湿透衣衫,皮肤被太阳晒得又红又肿,火辣辣的痛。第一天走下来,双脚就磨出了血泡,可她一声没吭。第二天,她找了一根树枝做拐杖,忍着伤痛又出发了。三天的时间,杜晓燕和队员们每人平均走了150多里山路,一户不落地完成了灾情核查工作。看到杜晓燕那满是血泡的双脚,大家都夸她是个能吃苦的铁姑娘。回忆起那段经历,杜晓燕感慨良多,她说,“人可不是铁打的,我当时真有些走不动了,可看到灾民们正在受苦,一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我说过,我能行!”
“我的好爸爸,请您快回家!”

强烈的大地震造成了灾区通讯中断,突击队员们在偏远的山区里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谁都不知道家里的情况。记得那是六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大家正在地里帮农民收麦子,突然间,好几个人的手机不约而同地响了起来。“电话通了!”大家都十分惊喜,可接完电话后,有人却掉下了眼泪。赵立中局长的电话是女儿打来的,看得出来,他接完电话后,心情很沉重,原来,大地震把他老家的土房子震垮了,年迈的老父亲也受伤住进了医院。女儿即将参加高考,可必须要在医院照顾爷爷,没有时间温习功课,只好在电话里哭着央求他,能不能赶快回来,为了爷爷、也为了她,请您快回家!
我也有个14岁的女儿,通讯恢复后,她天天给我发短信:妈妈,我一个人在家很害怕;妈妈,你啥时回来,我好想吃你做的热饭啊;妈妈,我感冒了,浑身都痛,好想让你抱抱我……每当看到这些短信,我总会悄悄掉眼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亲情,但在与大灾大难作斗争的时候,我们又必须要有大义大爱,要能舍小家为大家!
在大地震发生后的这段日子里,宁强人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爱,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宁强,慰问灾区群众,给我们带来了全国人民的温暖和支持。在金山寺村帐篷小学的黑板上,他用粉笔写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六个大字,给我们宁强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更增添了我们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力量。
在这里,我要代表宁强县财政局的全体干部职工向大家保证:牢记总书记教导,不辱财政人使命,弘扬突击队精神,坚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责任编辑 戴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