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江苏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初步构建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体系,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得到深入推进,国库管理工作呈现新局面。
一、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充分认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推行,江苏省财政厅在夯实国库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以实现预算执行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为目标,赋予了国库管理新的内涵:第一,财政国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库资金收支操作,而是一系列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第二,财政国库在控制预算执行的同时,要对预算编制及时反馈执行结果,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第三,财政国库要对政府资产和负债实施管理,要提高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效益;第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财政改革又服务于经济发展,国库改革在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的同时,也要体现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为此,江苏省财政厅摒弃单纯的预算执行观点,跳出财政看财政,跨出国库看执行,树立服务全局的意识,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认识,拓展管...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初步构建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体系,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得到深入推进,国库管理工作呈现新局面。
一、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充分认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推行,江苏省财政厅在夯实国库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以实现预算执行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为目标,赋予了国库管理新的内涵:第一,财政国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库资金收支操作,而是一系列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第二,财政国库在控制预算执行的同时,要对预算编制及时反馈执行结果,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第三,财政国库要对政府资产和负债实施管理,要提高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效益;第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财政改革又服务于经济发展,国库改革在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的同时,也要体现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为此,江苏省财政厅摒弃单纯的预算执行观点,跳出财政看财政,跨出国库看执行,树立服务全局的意识,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认识,拓展管理思路,主导改革行为,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确立国库发展理念。财政不是财务,国库不是会计。把主动服务发展作为天职,积极谋划完善国库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支持做大做强财政经济“蛋糕”。二是确立国库法制理念。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使财政法制成为规范国库管理行为的最高标准。三是确立国库绩效理念。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执行分析,合理调度资金,提高国库运行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深入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一)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从2002年起,江苏省先后制定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和银行支付清算办法,公开招标代理银行,自行研发预算执行管理系统,实行网上支付和清算,保证了改革顺利实施。截至2006年底省、市、县三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基本实现预期目标。2006年,江苏省将省属高校、中专校收费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统一对预算单位网上申报系统安全认证进行升级,规范商业银行代理财政业务行为,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延伸国库集中支付链,试行专项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2007年,进一步规范了预算执行工作事项,加强用款计划管理,定期通报支出执行进度,积极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确保部门预算顺利执行;研究制定《金融机构代理省级财政业务综合考评暂行办法》及考评指标体系、《金融机构代理江苏省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手续费计付管理暂行办法》等,进一步理顺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做好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直接支付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资金实行直接支付,拓展了专项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面。
(二)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江苏省财政厅积极完善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推进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先后制定了《关于省本级非税收入收缴银行代收有关事项的通知》、《纳入预算管理资金缴库厅内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关于加强非税收入核算与管理的规定,推动了改革深入进行。截至2007年底,全省非税收入收缴累计金额约1060亿元,其中省级累计金额近173亿元。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工作初见成效:一是项目管理和收费规范化。通过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确定收费项目的性质和标准,从源头上有效遏止“三乱”现象,制止自主收费、重复收费、搭车收费、超标收费等行为;二是管理内容深入化。省级将原来没有规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让等有偿使用收入纳入改革内容,改变了过去这部分财政性资金滞留在部门和单位的不良状况;三是票据管理统一化、核销自动化。省级统一使用《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通过非税收入执收单位业务管理子系统,实行计算机开票和核销,减轻了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四是信息传输及时化。财政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与代理银行系统联网后,可以及时掌握分部门、分单位、分资金性质、分收入项目的资金征收情况,为领导分析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五是缴款方式便民化。缴款人可以到就近任意银行网点直接解缴,也可以由执收单位集中汇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方便了缴款人和执收单位,减轻了各方面的工作量,减少了交易费用。
(三)积极组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江苏省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设工作2007年开始起步。省财政厅会同国税、地税、人行国库等部门,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共同下发的《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实施方案》、《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组织起草了全省横向联网工作方案,共同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上线申请。同时,地税部门积极做好征管系统的升级改造和TIPS系统联调测试准备工作。实施横向联网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三、适应形势,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国库管理职能服务经济发展作用
(一)强化预算执行分析,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服务。江苏省的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坚持“为改革和发展决策服务”的宗旨,努力从提升高度、挖掘深度、拓展广度上下工夫,力求从领导的高度、全局的范围分析问题,为财政管理和经济运行提供可行的决策参考和建议。一是注重信息数据的收集。一方面加强与人民银行、发改委、统计局、税务局、经贸委等部门的横向联系,收集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另一方面加强与兄弟省、市的联系,了解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比较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差异和特点。二是加强数据背后的信息剖析,做好日常分析。在月度分析过程中,江苏省财政厅采用数据图形化、模型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数据判趋势,透过表象看实质,力争较为准确地研判趋势,挖掘一些深层次问题,提高分析质量。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专题分析。在做好日常执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行业、听取专家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完成了一些较高质量的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积极参与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县级财政正常运转。江苏省从2007年1月1日起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改革方案,各市、县(市)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直接报送省财政厅;取消市与县(市)之间的财政往来制度,建立省与市、县(市)之间的财政往来制度。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平稳过渡,江苏省财政厅拟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召开了省直管县国库工作培训会议,建立了工作联系点制度,出台了往来资金调度与拨付、旬月报报送、决算工作等有关配套改革办法,按时理顺省、市、县债权、债务关系。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为确保县级财政的正常运转,江苏省财政厅加大资金调度的力度,明显缓减了县级财政资金调度压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三)改革财政专户资金存放管理模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间隙性资金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江苏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关于财政专户资金管理要求,联合省人民银行、银监局,初步拟定了《关于财政专项资金存放省级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一是明确改革基本原则。财政专项资金的存放管理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科学核定资金存放额度,加强风险控制与防范。以公平公正为准则,选定省级金融机构,以统一、公开、透明的资格认定标准和考评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为抓手,客观地对省级金融机构进行量化考核。以互利双赢为目标,财政通过资金在省级金融机构的存放,引导其调整信贷结构,同时获取保值、增值服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金融机构通过分配得到的财政存放的资金,扩大市场领域和信贷投放,提高经营效益。二是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核算体系。改变专项资金分散管理和核算的现状,专项资金全部纳入统一核算体系,实行按专项资金项目明细核算。在省级金融机构开设专项资金归集结算专户,专门用于各类专项资金的统筹归集、调度以及用于各类专项资金的日常支付。三是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将省级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和财政存款额度相挂钩,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存放金融机构运行机制。考核指标体系划分为贷款投放指标、税收贡献指标和省内营业网点指标三大类,主要根据金融机构对苏北、科技、环保、农业等贷款支持情况进行设计。责任编辑 陈素娥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