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审核推行答辩制度
福建省财政厅在积极推行技术创新项目专家评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技术创新项目评审制度,推出了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答辩制度,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在答辩会上就市场需求、项目技术创新点、科研队伍、资金筹措、实施方案、产业化及经济、社会效益预测等方面进行陈述,并就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答辩制度和评审制度的结合,使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审核由以往的背靠背看材料写评语,转变为面对面地项目答辩综合评判,从而能更好地显现技术创新点,暴露项目可能存在的弱点及时加以改进。同时,也使专家评审更加到位,审核部门审查更加规范。(本刊通讯员)
江苏灌南:财政监督制度化
近日,江苏省灌南县出台了《灌南县2008年财政监督检查实施意见》,首次将全年财政监督内容、形式、重点等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以实现财政监督规范化、制度化目标,不断加大财政监督力度。一是进一步整合财政监督检查资源,逐步建立全面涵盖财政收支,具备检测、预警、分析、保障、规范等多种功能的财政监督机制,努力构建内外结合、面向财政资金运转全过程的财政“大监督”格局。二是加强对农业、社保、教育、土地出让金等各种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增加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三是推进财政与税务等部门联合办公协作制度,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打造诚信纳税环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质量检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行为,进一步促进全县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陈慧)
安徽五河:农民创业担保公司助力农民致富
安徽省五河县农民创业担保公司作为安徽省首家农民创业担保公司,自2007年11月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完善支农惠农担保新机制,取得初步成效。为保证公司正常运作,县财政设立农民创业基金,补贴农民借款的担保费用等。2008年以来,该公司共担保资金200万元,通过当地农村信用联社,与15个乡镇18个农村信用社达成合作协议,按1∶3或1∶5放大担保,对符合条件的经营型农户和农村微利小企业提供期限为1年的短期银行贷款担保服务,其中重点为从事养殖、蔬菜种植、加工等行业的168位农民提供了共405万元担保贷款,共免收担保费8.5万元,财政贴息1.3万元,有效缓解了当地农民创业贷款难、“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徐韬)
江西武宁:建立乡镇债务化解长效机制
近年来,按照“控制与消化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江西省武宁县积极探索控制消化乡镇债务的长效机制。2007年共化解乡镇债务258万元,乡镇债务包袱得以减轻。
一是控制债务总额。严格乡镇公用经费管理,乡镇建设项目实行县政府审批制度,清查乡镇在建工程项目,凡违规举债的在建工程立即停止施工,没有资金保障的工程不得开工,同时对乡镇年度新增债务实行“谁签字,谁偿还”,并追究当事人的主要责任,坚决扼制新增债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化解债务。采取核销无效债务、清收收欠、置换债权、盘活存量资产、争取资金、增收节支、降息减债等方式,逐步消化乡镇债务。三是实行化债目标管理。结合各乡镇债务总额,由县政府下达债务化解任务,并纳入年底目标考核。县财政按年末债务余额设立偿债基金,对完成当年债务化解目标的乡镇,按实际偿债额的百分比对乡镇予以奖励。对未能完成债务化解任务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所在乡镇及其党政一把手年终考核时不得评为优秀、先进,同时扣除其党政一把手当年奖励工资。四是加强债务管理。健全乡镇债务核算制度,未经认可的新增债务,不得录入台账,乡镇债务核销实行“化解一笔,注销一笔”的办法,由县财政局审核后,在债务台账中直接核销。强化债务的动态监测机制,实行乡镇债务半年一报告,一年一审计制度。(刘钟)
湖北赤壁:整合财力保障企业节能减排
近年来,湖北省赤壁市把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等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的关停取缔作为环保专项治理行动的重点,同时把取缔小塑料加工、小化工等也列入了专项整治内容。为了保障节能减排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市财政每年从年初预算中优先安排环保专项经费,重点加大了污染企业的关闭、转型等方面的支出,特别是对规模型企业的技术革新实行财政专项补贴,促使企业升级换代。2007年全市通过多种途径共整合各类资金25441万元投入到环境污染治理,同比增加12441万元,增幅高达95.7%。共关停小造纸厂7家、小水泥厂2家、小塑料加工厂7家,较好完成了减排预期目标。(闵劲华)
山东招远:“四项机制”加强支农资金监管
山东省招远市建立完善四项机制,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规范使用。一是建立完善支农项目政策导向机制。建立完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有机衔接,形成制度体系,支持支农工作的良性运行。在项目的确定筛选、管理上,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并下发了文件;在项目成果总结上,分门别类制定了项目验收办法。二是建立完善项目建设评审机制。按照“项目建设评审先行”的原则,对农口各部门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庄泳材料及设备购置等,全部由评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前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依据。三是建立完善项目政府采购机制。在全市重点支农项目如农机局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水源地电视监控系统等的安排上,坚持实行政府采购,让市场和专家做主,并对采购的最终结果以政府文件形式公告全市。四是建立完善项目全程监控机制。将财政、审计、监察、司法等部门的不定期检查,与群众、媒体等的日常监督相结合,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的全程监控体系。各个项目的招投标,邀请监察部门全程监督;西山风景区、节水工程等重点项目的验收,由司法机关监督验收。同时,将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与乡镇、部门的年度责任制考核相挂钩。(冯晓东)
贵州道真:“四轮驱动”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贵州省道真县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助推当地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是认真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资源勘探为基础、产业政策为前提、配套措施为保障、项目入县为核心,科学规划全县水能、矿产、建筑建材以及农特产品加工等工业发展布局。按照“统一规划、基础先行、重点带动、节约高效”原则,推进工业聚集区规划建设。二是着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坚持以水办电和以电带工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抓好“煤电铝”一体开发项目。三是大力推进招商富县进程。重点围绕水能、矿产、建筑建材和农特产品加工等工业产业,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积极参与黔北渝南区域经济大循环,主动对接重庆“1小时经济圈”,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四是认真落实工业发展配套措施。建立“党政联动、政府负责、部门协调配和”的工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快工业项目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工业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税费门槛。用足用活国家金融政策,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督促排污超标企业采取“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本刊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