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河北省魏县从2006年开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行了以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管理体制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两年多来,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运行平稳、效果明显,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一、结合县情,制定方案
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为此,确立了“分税制”管理体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管理体制同步并行的改革思路。目前,在全县21个乡镇中,5个乡镇实行了“分税制管理体制”,16个乡镇实行了“统收统支加激励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或上解)、自求平衡、一定三年”。核心是以明确乡镇事权和支出责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调动乡镇培植财源、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使乡镇更好更快地完善城镇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引导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1.划分税种,确定收入。将与全县经济发展关联度高,经济调节作用强的主体税种作为县乡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其中,增值税分享比例为县5%、乡5%,企业所得税分享比例为县5%、乡5%,个人所得税分享比例为县10%、...
河北省魏县从2006年开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行了以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管理体制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两年多来,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工作运行平稳、效果明显,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一、结合县情,制定方案
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为此,确立了“分税制”管理体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管理体制同步并行的改革思路。目前,在全县21个乡镇中,5个乡镇实行了“分税制管理体制”,16个乡镇实行了“统收统支加激励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或上解)、自求平衡、一定三年”。核心是以明确乡镇事权和支出责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调动乡镇培植财源、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使乡镇更好更快地完善城镇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引导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1.划分税种,确定收入。将与全县经济发展关联度高,经济调节作用强的主体税种作为县乡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其中,增值税分享比例为县5%、乡5%,企业所得税分享比例为县5%、乡5%,个人所得税分享比例为县10%、乡10%,营业税分享比例为县10%、乡70%;将与乡镇城镇发展相关、便于乡镇征收的税种划分为乡镇固定收入,包括城市建设维护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耕地占用税以及乡镇组织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等,根据县乡收入划分范围,确定乡镇收入基数。
2.划分事权,核定支出。合理划分支出责任,以保证乡镇基本支出需求为原则,核定乡镇支出基数,乡镇财政承担乡镇机关正常运转经费和乡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及旧债偿还等。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支出由县财政统一安排。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县财政供养人员的个人部分支出,按政策标准核定,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和乡财政供养人员的个人经费参照乡镇农业人口、人员编制、实有人数核定。
3.确定解补,自求平衡。在合理确定收入基数和支出基数的基础上,确定县对乡镇补助或乡镇上解数额。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乡镇不再单独设立金库,收入实行属地征收,集中上缴县金库,分级管理。属于中央、省、市、县收入的,分别划解各级金库;属于乡镇级收入的,由县财政拨入乡镇专户。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定三年不变,对于体制执行期间乡镇收入出现短收,县财政不补,由乡镇自求收支平衡。对于乡镇超收增加的财力,由乡镇提出使用申请,报乡村财税管理局审核,并向县政府报告。乡镇增人增支,不再调整支出基数,由乡镇从新增财力中解决。“分税制”体制执行期间,乡镇收支出现重大增减变化因素,经县政府批准,可适当调整基数。
(二)统收统支加激励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建立机构、账户统设、分户核算、收入统缴、支出统管、工资统发、超收奖励、节支留用。核心是以保障乡镇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适当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使不同乡镇的居民能够得到大体相等的公共服务为着力点,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收入统缴。乡镇的财政收入由国税、地税和乡镇财政部门按属地原则分别组织征收,并分别考核,收入统一上缴县金库,县财政对乡镇进行专账统计、分户核算。
2.支出统管。把乡镇作为县财政的预算单位,对乡镇支出进行分户核算,实行支出统管。
3.政策激励。一是超收奖励。为调动乡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在核定乡镇收入计划的基础上,对当年收入比上年增收部分,按增收部分的地方所得,县乡实行五五分成。同时,县财政对乡镇的经费拨付严格与乡镇收入完成情况挂钩,达不到时间收入进度的,相应缓(减)拨乡镇公用经费。乡镇超收资金使用须报乡村财税管理局审核,并向县政府报告。二是节余留用。对乡镇通过压减人员和厉行节约节省下来的经费,由乡镇自主支配使用。
二、实事求是制定配套措施
为配合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提高乡镇发展经济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在坚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的财务收支实行“乡财县管”管理模式。
(一)成立专门机构。将县财政局下属原农业税征收管理局更名为乡村财税管理局,具体管理涉及乡镇的各类资金,建立了“乡村财税服务大厅”,配备专门人员,对乡镇支出实行报账管理,杜绝不合理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鉴于乡镇财政所在乡村两级财政性资金使用、监督和管理、耕地占用税、契税征收及各类涉农补贴的发放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乡镇机构改革方案不仅保留了乡镇财政所,而且进一步强化了乡镇财政所的职能,对财政所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县财政拿出资金,分批对财政所房屋进行修缮,更换办公桌椅、电脑、空调等硬件设施,改善了乡镇财政所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规范账户设置。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金融机构的原有账户,由乡村财税管理局在乡镇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统一开设新的“乡镇收入户、乡镇支出户”和“专项资金户”。乡镇本级的所有收入缴入“乡镇收入户”,乡镇的所有支出通过“乡镇支出户”开支,收支分开,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县财政供养的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人经费支出,由县财政根据标准核定,直接拨付代发银行统一发放,避免了截留、坐支和挪用现象发生;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及涉农专项资金直接拨入“专项资金户”,专户管理,单独核算,同时,为了避免村级经费被截留挪用,将村经费也拨入“专项资金户”进行管理。
(三)严格报账程序。乡镇每月的开支单据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乡村财税管理局审核,经审核后的单据,由乡镇记账。
(四)强化报账单据监管。为防止乡镇报账单据出现“偷梁换柱”现象,将实际不合理支出更换为正规票据报账,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大额采购以及建筑、修路等工程支出,通过政府采购,报账资金由县财政直拨供应商,避免中间环节出现问题;二是对报账数额较大的单据,进行复印留存,并逐笔登记台账,参考支出定额查资金流向,看资金用途;三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重点查看乡镇账簿、记账原始凭证及台账,确保监督到位。
(五)统一核算办法。为解决乡镇会计核算办法不规范问题,组织财政所人员统一建账,统一设置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核算办法。
(六)有效管理乡级债务。对乡级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统计,2005年底以前发生的债权债务,严格按照债务来源及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并逐笔登记台账,实行县乡两级同时建立台账,动态管理,乡镇报账资金用于偿还旧债的,必须持原始借据、经办人证明及借款用途证明等,同时,对偿还的每笔债务,县乡两级财政同时登记台账,并采取每季度核对。
三、县乡财政体制平稳运行,效果明显
新的县乡财政体制运行两年多时间,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大地调动了乡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各乡镇针对国、地税所人员少、征管力量弱的实际,安排乡镇财政所人员协助征收。2007年,5个分税制乡镇完成收入1520.21万元、同比增长27.2%,5个乡镇均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务;16个统收统支加激励乡镇完成收入6457.27万元,同比增长159.7%。5个分税制乡镇增收财力分成107.2万元,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沙口集等9个乡镇因超额完成收入任务,共计奖励59.35万元,促进了乡镇积极发展经济,培植了财源。
(二)强化了乡镇财务支出管理,确保了乡村两级正常运转。实行“乡财县管”,严格了乡镇支出程序,对乡镇支出实行报账制,2007年,共支付资金4397万元,纠正不符合规定票据及不合理开支1200余笔,金额268万元,有效控制了乡镇的不合理开支,使乡村干部工资得到了按时发放,乡村经费得到合理使用。实行改革以来,21个乡镇无一欠发干部工资,提高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保证了乡村两级的正常运转。
(三)确保了扶贫、农发等支农涉农项目资金的落实。过去上级下达的涉农资金多头开户,管理不善,极易造成挤占、挪用等问题。实行“县级报账、专账核算”,有效地杜绝了挤占、挪用等现象,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促进乡镇债务化解。通过分税制改革调动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积累,可逐步偿还乡镇债务。对因乡镇兴办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通过分税制改革,增加自身积累逐步消化;对因乡镇兴办乡镇企业或为企业担保形成的债务,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分清责任,优化产业结构,该由企业承担的,由企业负责偿还;对因普九建校、基金会借款、完缴税费等形成的债务,分清债务性质,采取向上争取一部分、自身消化一部分的办法解决。2007年乡镇累计归还旧债253万元。通过改革,逐步消化旧债,遏制新债发生,促使乡镇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陈素娥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