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环农业就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增加产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北省霸州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霸州市发展循环农业的探索
近年来,霸州市在农业发展中资金短缺、能量浪费、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越来越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市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已初现成效。
首先,在新建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现有设施的同时,积极引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替代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节约利用水资源。“十五”期间,市财政共筹措资金3300多万元,部分用于整修农村道路,改善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田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节水灌溉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共改造中低产田4.45万亩,新打机井263眼,维修机井110眼,铺设节水管道24.5万米,亩均增加产值近500元,使3.5万农民受益,既节约了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又投入45万元,重点支持岔河集、霸州镇、康仙庄三个乡镇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对节水灌溉技术在...
循环农业就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增加产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北省霸州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霸州市发展循环农业的探索
近年来,霸州市在农业发展中资金短缺、能量浪费、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越来越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市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已初现成效。
首先,在新建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现有设施的同时,积极引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替代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节约利用水资源。“十五”期间,市财政共筹措资金3300多万元,部分用于整修农村道路,改善输变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田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节水灌溉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共改造中低产田4.45万亩,新打机井263眼,维修机井110眼,铺设节水管道24.5万米,亩均增加产值近500元,使3.5万农民受益,既节约了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又投入45万元,重点支持岔河集、霸州镇、康仙庄三个乡镇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对节水灌溉技术在东部乡镇的推广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其次,支持农村沼气的推广和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生态家园。重点支持农村沼气的推广应用,作物秸秆的加工和循环利用技术,注重农业资源的“再利用”。通过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种植模式,充分回收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杂物,实现种养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的全过程利用,减少“面”污染、净化农村生活环境;发展秸秆加工使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田产出值;还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将秸秆粉碎后耕翻掩埋,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量。2004年以来的3年里共投入资金63万元,通过农机补贴、财政补助等多种形式帮助采购秸秆还田机械,开展秸秆还田技术试点,并逐步推广应用。做好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仅为秸杆高密压块一项技术的推广就安排资金80万元,计划投资15亿元的燃料乙醇生产项目也在积极洽谈中。
第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现已初步形成了六条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链:一是以食品厂、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蔬菜种植、加工、销售链,年产值1亿元;二是以河北梅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玉米种植、加工、销售链,年加工玉米30万吨,生产淀粉20万吨,味精12万吨,鸡精3000吨,年销售收入10亿元;三是以胜芳养殖场为龙头的蛋鸭饲养、加工、销售链,年加工鸭蛋2500万枚,利润150万元;四是以畜牧局种鸡场以及霸州镇、康仙庄养鸡小区为龙头的优种鸡孵化、饲养、饲料加工销售链,年孵化雏鸡300万只,年销售收入68万元;五是以花农饲料蛋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大豆种植、加工、销售链,年加工大豆30万吨,年产值10亿元。
第四,发展“基地+农户”型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一地一品、一品一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一是培植了堂二里胡萝卜、南孟早春黄瓜、扬芬港韭菜、豆角和东杨庄大白菜五个万亩蔬菜种植基地。二是培植了康仙庄葡萄种植基地、南孟桃和葡萄基地、霸州镇早酥梨基地,林果基地种植面积8.3万亩,年产果3.2万吨。三是培植了畜牧养殖区,主要有信安镇张庄、杨芬港许家堡、岔合集欧亚三个生猪养殖基地;以煎茶铺、东段、杨芬港三个乡镇为主的牛羊养殖区,存栏量超过1万头只;以康仙庄、霸州镇、东段三个乡镇为主的养鸡基地,存栏量超过80万羽。

霸州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领域和财政政策
发展循环农业,可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共同发展。霸州市的探索还只是刚刚破题,建设新农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今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帮助农村居民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技能。
第一是重点支持农村沼气、农作物秸秆加工和循环使用等技术的推广,注重农业资源的“再利用”。通过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回收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杂物,实现种养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的全程化利用,减少污染、净化农村生活环境;发展秸秆加工使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田产出值;还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将秸秆粉碎后耕翻掩埋,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第二是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促进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工业在霸州市的农村经济收入中占主要地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巨大。应大力发展以循环农业为基础,加工业为带动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实行“种、养、加”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深入探索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开发再利用,变废为宝,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不断挖掘加工产业的农产品高附加值,实行农产品加工由初低加工向高深加工转变,从而形成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的良性模式,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第三是支持节水灌溉、测土配方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做到“减量化”。通过开展土壤测试、作物分析,合理确定施肥量、肥料的品种和施肥的时机,解决过量施肥和施表肥的普遍问题,推广科学量化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积极推广新型低毒、高效农药,发展生物制药技术,推广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无害化治理。
第四是财政部门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农业。制定配套的财政、经济政策,以影响农业投资、生产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财政补助、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生产向节约型、环保型的循环农业模式转变。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支农专项资金,采取多种投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加强乡村道路,人畜引水工程,农村电网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实现农村生活的“清洁化”,着力建设循环型村街、社区。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打造文化名城,建设和谐霸州”的主旋律下,合理分配城乡发展建设资金,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整体推进生产快速发展、生活宽裕舒适、生态和谐友好、乡风健康文明、管理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 石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