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留有唯一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虽然只有八十一章,仅仅五千余字,但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博大精深,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先河,是我国思想宝库中的光辉巨著。老子的学说在治国等领域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其治国思想在我国古代各个王朝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财政政策、方针的制定也不无启示。
“治大国若烹小鲜”保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于是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其版权价值13万美元,可谓一字千金了。其原文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指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须用文火慎重的慢慢烹煎,不要时时翻动它。“以道莅天下”讲治理国家的方式,“道”就是客观规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使得“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首先,财政政策的制定要依据“道”,即一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中央政府要根据经济发...
老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留有唯一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虽然只有八十一章,仅仅五千余字,但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博大精深,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先河,是我国思想宝库中的光辉巨著。老子的学说在治国等领域都有精辟、独到的论述。其治国思想在我国古代各个王朝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财政政策、方针的制定也不无启示。
“治大国若烹小鲜”保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于是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其版权价值13万美元,可谓一字千金了。其原文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指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须用文火慎重的慢慢烹煎,不要时时翻动它。“以道莅天下”讲治理国家的方式,“道”就是客观规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使得“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首先,财政政策的制定要依据“道”,即一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中央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中长期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此构建财政发展的规划框架,探索财政发展的长效机制,树立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第二层意思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老子的哲理启示我们:“烹小鲜而数挠之,而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化,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而不重其法”,原因是“烹小鲜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为无为,为之则伤民”。与前苏联和某些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相比,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激变性的,因此,在推行财政体制改革实践中,要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防止政策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客观上要求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这一宏观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保持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成为国家财政政策的落脚点之一,所以保持财政政策自身的稳定性和政策手段相互配合的平衡性至关重要。在经济处于非常状态下,采取反常态的政策操作是必要的,但是决非长久之计。从中长期来看,财政政策在实施方向、实施力度和实施手段组合上,必须保持中长期财政政策规划的权威性,注重财政政策的稳定和平衡。
新时期我国确立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的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推行新的财政管理政策时,特别是在实施重大财政、金融、货币等政策调整前,应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防止财政政策的过冷或者过热,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在“综合平衡”中推进各项财政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改革中不能只看到取得的成效,忽视改革的成本,导致劳民伤财,这在计划经济时期有过惨痛教训,只有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以人为本,才能达到“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的效果。
“无为而无不为”休养生息以壮大国家财政实力
老子的治国方略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理想社会状态是“小国寡民”(第80章)。所以有观点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极的,是要求人民回到无知无欲、自满自足、愚昧、封闭、落后的社会状态,是愚民思想。但是,如果把老子的思想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全面考察,就会发现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老子身处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世俗靡靡,战乱不断,人民困苦不堪,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人为本,停止倒行逆施和连年征战带来的生灵涂炭。因此,老子提出“无为”思想,并非是“无所作为”,只是反对统治者的强作妄为,胡作非为,希望统治者顺应民意而为,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而为。只有统治者的“无为”,才能使人民生活安定,生产恢复,不断充实国家财政,中央财力得以加强,国家得到巩固,人民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状态。
计划经济的严重缺陷是权利过于集中,企业在国家的计划下经营,统得过严,管得过死,政府无所不管,造成一方面国家财政为企业背包袱,形成巨额补贴,另一方面,扼杀了企业的创新和活力。早在3000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就是说国家政策过滥反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当政者身正无为,百姓自然会遵守规定;当政者好静无妄,百姓自然会行为端正,当政者不逆行倒施,百姓自然会幸福而富足,当政者不穷奢极欲,百姓自然会安定而淳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管理,要树立公共财政的指导方针,适度而为,既要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基础建设,又要以市场为基础,不违背市场规律,既要把握“为”的度,又要把握“无为”的度,甚至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
“食税之多,是以饥”与适度税负
老子在第75章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鲜明的提出了老子的赋税观,造成人民“是以饥”的原因是“食税之多”,就是沉重的赋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国连年战争,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和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庞大的财政支出,从而残酷的搜刮民脂民膏,使人民挣扎于水火之中。老子的赋税观与“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理论不谋而合。拉弗认为:一个国家的整体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税率为100%时,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分析,生产会因此停顿,政府再也无源可征。从一次性征收过程看,税率提高,税收收入会相应增多,但从持续的再生产动态过程看,由于提高税率削弱了生产的增长,从而会缩减税源。这时,税率提高不仅不会增加税收收入,反而会使税收收入下降。即高税率不一定有高效率,高税率不一定有高收入。政府只有根据国民经济的实际,既要考虑政府的财政需要,又要考虑人民的实际负担能力,采取合理的税收政策,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老子能明确地认识到人民生活贫苦的经济根源,并大声地为民请命,实在是难能可贵。“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公共财政的政策目标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治国主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弱化政府职能,是消极的。但是如果以科学的态度仔细研究,这实在是断章取义。老子认为“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在“处无为之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行不言之教”,即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保证“教”的实施。老子还在第28章说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就是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天下式”,即治国方式。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我国公共财政的宏观目标要求财政职能要体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财政性资金要逐步从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和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中退出,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对政权建设、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能力。我们目前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实现财政政策的性质和导向根本性的转化,根据“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的原则,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在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