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6 作者:石化龙 本刊记者 杜一敏 本刊通讯员
[大]
[中]
[小]
摘要:
提起云南,人们会即刻联想到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哀牢上山的哈尼梯田,“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丽江古城和雄伟壮丽的玉龙雪山,而对其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日渐崛起的生物产业,知之者却甚少。
近年来,云南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并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的10%-15%,建立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新品种研发与引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原料基地建设等方面,整个“十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89.1亿元,为生物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玉溪烟草、斗南花卉、元谋蔬菜、陆良丝绸、弥勒葡萄、版纳橡胶、滇南茶叶,紧扣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云南将生物资源产业的文章做得淋漓尽致,培育了一批名声赫赫的龙头企业,出现了一个知名品牌点活一片、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2005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龙头企业(烟草除外)已发展到2200家,固定资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200亿元,利润超过20亿元,为从事产业化经营的685万农户增加收入32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72%来自于生物资源产业。
近日,记者满怀激情穿行在云岭大地广阔的田野上、热闹的集市中,采撷到生物产业发展的...
提起云南,人们会即刻联想到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哀牢上山的哈尼梯田,“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丽江古城和雄伟壮丽的玉龙雪山,而对其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日渐崛起的生物产业,知之者却甚少。
近年来,云南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并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的10%-15%,建立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新品种研发与引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原料基地建设等方面,整个“十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89.1亿元,为生物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玉溪烟草、斗南花卉、元谋蔬菜、陆良丝绸、弥勒葡萄、版纳橡胶、滇南茶叶,紧扣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云南将生物资源产业的文章做得淋漓尽致,培育了一批名声赫赫的龙头企业,出现了一个知名品牌点活一片、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2005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龙头企业(烟草除外)已发展到2200家,固定资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200亿元,利润超过20亿元,为从事产业化经营的685万农户增加收入32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72%来自于生物资源产业。
近日,记者满怀激情穿行在云岭大地广阔的田野上、热闹的集市中,采撷到生物产业发展的几朵浪花。
版纳摘热果
热区、绿色是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最大资源,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及潜力所在。“十五”期间,“勐巴拉娜西”围绕“生物富州”的战略目标,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奏出了一曲曲绿色经济富民强州的交响乐,使经济连年登上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26∶40,财政总收入达5.5亿多元,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2172元,比“九五”末增加了430元。
西双版纳常年水果不断,素有“头顶香蕉、脚踩菠萝”之赞誉。由于冬季气候温暖且昼夜温差大,瓜果成熟早,含糖量也高,每年春节前即上市供应市场,既得市场先机又有价格优势。1998年至今,由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150多个热带珍稀水果品种,在版纳形成规模种植的有菠萝、西番莲、芒果、咖啡以及澳洲坚果等,目前全州热果种植面积达到13.86万亩,产量12.5万吨。
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西双版纳百果洲天然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及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热带水果资源,从瑞典等国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浓缩果汁生产线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生产热带水果浓缩汁,创业至今,已成功“组装”起了一个集“基地种植-初加工-深加工-科研开发-国际国内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目前自建种植基地3400亩,扶持带动该州贫困山区的基诺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热带水果种植基地10万余亩,使州内7个乡镇3000多农户上万人增加收益,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在10万余亩种植基地中,有“热带水果之王”美誉的西番莲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由于气候、地理、种植成本、种植技术、比较效益等方面的原因,百果洲的西蕃莲种植在全国可望形成“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之垄断优势。种植基地的贫困山区农户每户种植5至10亩,每亩年收入可达800余元,脱贫致富不再是梦。近年来,财政部门审时度势,大力扶持该公司完成了热带水果加工生产线技改项目和改扩建5000亩优质西蕃莲基地项目建设,将“百果洲热带水果种植、加工”列为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为公司长久发展和农民的长期稳定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公司利用西蕃莲、无刺卡茵种菠萝和三年芒果等热带水果,成功开发出了高品质的热带浓缩果汁、热带纯果汁、热带鸡尾果汁和热带果蔬汁。其中,热带浓缩果汁获得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热带鸡尾果汁被国内权威机构称为“填补了国内果汁市场空白”的纯天然食品。目前,百果洲品牌和产品得到国内外客商的认可,85%的热带浓缩果汁远销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130多万美元,是西双版纳州的出口创汇大户,15%的产品主要供应北京汇源、天津橙宝等国内知名果汁饮料企业。
思茅品咖啡
思茅市产业化发展咖啡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0多年来该市把发展咖啡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来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与世界著名的雀巢咖啡公司建立了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咖啡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还成立了咖啡产业联合会。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咖啡企业40余家,咖啡产业从业人员10万余人,发展咖啡15.6万亩,实现产值2.37亿余元,今年上半年出口创汇近500万美元,已经形成思茅市的一个特色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稳定行业,各县区都有现成的咖啡种植园地。据调查,世界著名咖啡企业雀巢公司每年投到思茅的咖啡收购款近1亿元,平均支付种植基地一个劳动力的劳务费用是5000-6000元,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总投资4436万元的思茅北归咖啡有限公司是思茅市咖啡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得到省级财政扶持的贷款贴息资金50万元,在北回归线附近开发种植阿拉伯品种小粒咖啡1万余亩,并从事咖啡初、深加工等,年产北归系列咖啡产品1000余吨、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2006年实现了直接出口“零”的突破,产品销往德国、瑞士、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创汇100万美元。回顾10多年的创业之路,总经理邓加录感慨地说,“在公司最困难、发展最低谷的时候,是财政部门伸出援助之手,从2000年起,先后实施了产业化、土地治理、优质咖啡园等项目,财政部门都及时拨付项目建设资金和贷款贴息,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和完成,促进咖啡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低产、低效向高产、优质、高效转变,由化学投入为主向有机生态农业转变,实现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建设,确保了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保持了水土,抑制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危害,减少了病虫害的滋生曼延,公司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增强。更重要的是,幅射带动周边5000多农户种植咖啡1万余亩,咖农每户年均收入8000余元,加快了脱贫步伐,不断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由原来的篙笆房改为现在的砖瓦房,家里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电饭锅、电磁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农用车等。
元江赏芦荟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处红河流域元江河谷,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热区,也是我国最适宜发展芦荟产业的区域,种植的芦荟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迄今还存有大面积的野生芦荟群落,随着元江野生芦荟大田引种栽培的成功,根据国内外芦荟市场的广阔前景,该县已把芦荟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成立了“元江万绿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这片被誉为“中国芦荟之乡”的土地上,建成了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的优质库拉索芦荟种植基地。万绿集团作为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主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户,自有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000多亩,带动1330余农户种植芦荟3000多亩,为公司提供了充分可靠的原料保障。
凡是能够被利用来造福人类的生物,都涉及到如何从中提取有效的活性成分的问题。现在世界上通常采用的生物提取技术,绝大多数都要经过高温蒸发环节来分离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但加工中的高温处理,常常使植物的生物活性遭受极大的损伤。怎样才能成功地分离浓缩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又不损伤其生物活性?为了破解这道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世界难题”,万绿集团投入巨资组织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自主研发、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研发出一项生物膜分离浓缩新技术,使植物有效成分的提纯、分离、浓缩等生产全过程均在常温状态下完成,使植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够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犹如生长在地里的芦荟鲜叶一样,它的每一个分子都是活的。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首先将这项目前仍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应用于芦荟的深加工中,现拥有芦荟烘干粉、芦荟凝胶丁、芦荟浓缩液3条生产线,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芦荟高级工业原料供应商。公司承担的芦荟生产综合开发项目先后被列为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重点项目,生产的库拉索芦荟产品被列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2004年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芦荟产业综合加工项目被列入2004年农产品深加工国债项目,产品行销全国各省市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连年翻番,从成立时的不足10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4000多万元,年盈利1000多万元,公司总体年均发展速度超过50%。
如今,元江芦荟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以及云南省、市、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的示范产业。在万绿集团的带动下,订单农户收入逐年增长,元江的库拉索芦荟种植面积也发展到5000多亩,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芦荟种植、加工基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