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6 作者:湖南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湖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通过政策、资金、管理和服务等手段,在完善经济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培育市场主体
湖南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较快,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想比较解放,观念比较新,当人们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时候,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经济文化”。“十五”期间,湖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扶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例如根据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对部分出版物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湖南出版集团增值税先征后返资金2.63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发行网点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湖南报业集团增值税先征后返资金490万元,主要用于报社技术改造和采编设施建设;全省各市(州)宣传文化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资金达7183万元,全部用于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省财政筹措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4.52亿元,其中安排省新闻出版行业2.34亿元,用于重点图书和著作的出版补贴、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等;安排湖南报业集团4443万元,主要用于印刷设备更新改造等。省财政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给予湖南日报社1500万元的政策性补贴,...
近年来,湖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通过政策、资金、管理和服务等手段,在完善经济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培育市场主体
湖南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较快,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想比较解放,观念比较新,当人们还在提倡“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时候,湖南就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经济文化”。“十五”期间,湖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扶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例如根据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对部分出版物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湖南出版集团增值税先征后返资金2.63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发行网点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湖南报业集团增值税先征后返资金490万元,主要用于报社技术改造和采编设施建设;全省各市(州)宣传文化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资金达7183万元,全部用于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省财政筹措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4.52亿元,其中安排省新闻出版行业2.34亿元,用于重点图书和著作的出版补贴、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等;安排湖南报业集团4443万元,主要用于印刷设备更新改造等。省财政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给予湖南日报社1500万元的政策性补贴,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给予省广电集团2.84亿元特殊困难项目资助。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大直接投入的同时,通过实行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如对省广播电视媒体广告收入作为经营收入对待,为其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良好环境。
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湖南按照集中优势、保护竞争、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思路,大力发展集团化经营,着力培养产业突出、原创能力强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从2000年开始,先后组建了出版、广播影视等六大文化产业集团,按照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使集团不断壮大,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通过2000年和2003年的报刊整治,湖南报业向集约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由原来几十家报纸逐渐主要集中到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形成了以国有文化资本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出版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取得规模效益
2005年,全省出版行业总资产达到156.7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34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11%和5%。湖南出版集团从2001年开始连续4年入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最大企业集团500强,在全国文化产业企业50强中排名第4位,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出版传媒产业集团。
1.精品力作影响较大。“十五”期间,先后出版了《大中华文库》、《波期经典文库》、《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爱因斯坦全集》、《魏源全集》、《齐白石全集》等一批具有重大文化积累价值的优秀图书。《大中华文库》还曾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搭建了文化桥梁。全省共有26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等国家级大奖,21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获得国家级奖励,在全国各省市中居领先位置。
2.品牌图书形成独立方阵。2005年,湖南科技出版社科普图书销售稳居全国第一,岳麓书社古典文学图书、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图书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一,湖南少儿出版社“开心作文”图书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三,湖南科技出版社医学图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已排名全国第六位。新教材开发推广成效显著,已有10科19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湘版实验教材顺利通过教育部审定,成功进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近3000个实验区使用,年发行总码洋超过8亿元,接近教改前湖南省中小学教材9个亿的发行码洋,几乎相当于新开拓了一个湖南教材市场,在地方省份中位居前列。
3.立体产业初具雏形。湖南出版集团规划建设的出版科技园占地1500亩,已经完成投资近10亿元,一、二期工程竣工投入运营,入驻企业达11家,年产值近10亿元,初步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集团还于2001年创办了《潇湘晨报》,短短4年就成长为全省发行量第一、广告收入第一的最大日报,也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于2005年10月与红网实行战略整合。
4.集约经营显现成效。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建立了母子公司体制,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发行、印刷资源,组建了子公司,促进了规模效益的提高。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59亿元,占全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的44%,集团总资产、净资产、用纸量、净利润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地方出版集团前5名,综合实力跻身地方出版集团的第一梯队。
广播影视业通过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促进了事业发展和产业壮大
2000年成立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现拥有两个电视台9个频道、一个省级广播电台7个频道、一家广播电视报、一家金鹰网站以及潇湘电影集团和金蜂音像出版社两家影视节目制作单位、8家公司,目前在节目制作能力、经营创收、固定资产增值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资产达到86.4亿元。目前,湖南卫视作为湖南广电的旗舰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拥有近1亿有线电视用户,近5亿观众。
1.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打造集团旗舰品牌。一是湖南卫视成为当代湖南的文化名片。2002年,省广电局将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作为全局(集团)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形象品牌。大力加强频道专业化编排,催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节目和栏目,如《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曾一度引领中国电视业节目创新的潮流。在“以活动树品牌”的思想引领下,《超级女声》等一批具有深度影响力和关注度的节目脱颖而出,是湖南文化产业探索的精彩一笔。二是湖南经济电视台在省内电视媒体中异军突起。该台首开电视业改革的先河,被业界誉为“湖南电视现象的始作俑者”。2002年9月,整合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都市频道、生活频道整合为新的湖南经济电视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省内收视率第一的地方地面电视台。目前,3个频道的市场份额约占全省的1/3,其中综合频道因收视率常年排名全省第一,2005年创收2.62亿元,超过了许多卫星电视的创收。三是广播电台实现了由冷到热的转变。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现有的4个频道收听率稳居广播密集覆盖区前四位,市场份额超过全省广播市场的3/4,交通频道以90%的核心目标听众覆盖率在全国交通频道中名列第一,经营创收在全国交通频道中名列第三。通过加大对传统节目的改造升级和对创新节目的推广扶持,完成了乡村之声、生活之声、音乐之声3个广播频道的筹建试播,使广播媒体平台由过去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7个。2005年实现经营收入过亿元,兴建了经济、交通频道两个户外直播室,完成了立体声台数字化升级工程,播控数字化改造工程也在加速建设之中。四是潇湘电影集团焕发出新的活力。2003年组建的潇湘电影集团现拥有影视制片公司、潇湘电影院等8个实体。不少精品先后在国内外获奖,并连续四届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2005年12月,还成立了湖南潇湘电影频道,成为全国第6家专业电影频道。
2.创新制度、规范管理,塑造新的市场主体。一是统一集团财务和节目营销管理制度。2002年,集团推行“在宣传上垂直领导、经营上集团化管理”的办法,成立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和节目营销中心,推行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了对电视剧等外购节目的统一管理,开发盘活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和管理成本。二是建立“集团统一管理、媒体自主经营”的广告管理机制。既充分发挥了各媒体经营积极性,又规范激活了广告经营市场,不断提升了媒体广告经营效益。2005年媒体广告收入11.77亿元。三是打牢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在深圳挂牌上市了“中国传媒第一股”——电广传媒,募集资金21亿元,为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构筑新的平台、发展节会经济,打造全国一流的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基地和影视娱乐游览胜地。从2000年开始,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以1000万元买断了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永久性承办权。5届金鹰节的成功承办,进一步提升了湖南广播影视业的整体形象。在发展节会经济的同时,还建设了湖南金鹰影视文化城。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正启动二期工程,以影视文化为内核,包括生产、科技、会展、娱乐、旅游、休闲等诸多大文化要素在内的金鹰影视文化城已具雏形,并凸显出较大的经济张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