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甘肃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经济发展全局和财政发展趋势分析,“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从面临的机遇来看,中央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甘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经济效益好转,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财政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和财政实力增强提供坚实的财源后盾;中央财政推进所得税分享改革,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三奖一补”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等政策措施有利于缓解甘肃财政困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面临的挑战来看,甘肃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公平,城乡差别非常明显,贫困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由于财力有限,省级财政对欠发达市州的转移支付力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间差距可能继续扩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将十分繁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农村税费、社会保障制度、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等项改革的逐步深化,需要大量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同时,这些方面潜在的债务风险也逐步向财政领域聚集,对财政健康运行构成一定威胁。
根据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十一五”时期甘肃财政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实现财政收支年均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确保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全部消化以前年度拖欠的职工工资、医药费和差旅费,力争消化一半左右的历年累计挂账赤字,将历年累计赤字由2005年的32.4亿元消减到15亿元左右,逐步实现财政良性循环。
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甘肃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一个统领”,坚持“一个方向”,实现“一个转变”,做到“四个倾斜”,做好六项工作。“一个统领”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妥善处理生财、聚财、用财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全力支持科学发展,促进实现“五个统筹”。“一个方向”就是坚持公共财政方向,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提高财政在政权建设、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方面的保障能力。“一个转变”就是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两位一体”,向“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三位一体”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倾斜”就是财力向基层倾斜、向“三农”倾斜、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调节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结构和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重点要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实施反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充分发挥预算、税收、补贴、国债、转移支付等财政工具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国民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财政贴息、参股、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稳妥地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进一步扩大利用规模和水平,增加资金运筹总量,缓解资本短缺问题;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支持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贯彻“工业强省”战略,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搞好战略重组,实现产权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使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有步骤推进农垦、粮食企业、流通流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认真总结中央企业试点的基础上,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省属和省属下放工业企业、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解决好政府与企业职能“错位”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自我发展动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出台一些实实在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以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和核心竞争力;在整合现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资金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专项投入,用于创业支持、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继续实施“三减免、三补贴”政策,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依法安排并落实好财政支农支出预算,整合现有支农资金,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有效使用机制,确保支农支出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促进农业投入社会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增加“普九攻坚”、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二期义教”等项目建设资金;继续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四是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财政保障水平。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文化宣传设施建设,保证文化设施、科普宣传、图书出版、影视创作等必要的投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使文化事业投入主体多元化;增加对医疗单位的差额补助,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体系,保证“两个确保”和“低保”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逐步提高低保水平,对困难企业离休人员经费实行财政兜底,按现行财政体制负担,对困难市县由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健全扶贫投入机制,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五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探索共同事务的经费负担办法,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结合国家调整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乡财县管乡用”改革,逐步减少财政体制层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支持条件优越、发展较快的地区优先发展,率先实现小康,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大力支持困难市县的经济发展,提高困难市县的财政自给能力。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完善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实行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建立“三奖一补”激励机制,缓解财政困难状况,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做好外国政府贷款的还本付息工作,逐步将国外贷款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完善的偿债准备金制度,规范政府外债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体系,建立财政形势预警系统,加强对财政形势的动态监控,强化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规范性、有效性、安全性。
(作者为甘肃省财政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