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负于党,俯不愧于民”。湖南省桂阳县财政局局长李德忠每换一本笔记本,都要在扉页上写上这样一句话,这是他数年如一日辛勤工作的真实写照。
聚财不辞辛苦
2003年初,李德忠走马上任县财政局局长。有人说,当财政局长是件美差,但熟悉内情的人都为他捏了把汗,因为桂阳工业底子薄,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增收后劲不足,收支矛盾突出。李德忠深知,要改变桂阳财政状况,关键在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广辟财源。为此,他亲自带领人员深入乡镇、农村、企业调查研究,制定了财源建设方案:以打造“桂阳金叶”品牌为重点巩固农业基础财源;以打造“桂阳矿业”品牌为重点壮大工业主体财源;以打造“桂阳商贸”品牌为重点广辟第三产业新兴财源。
围绕这一思路,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优质烟叶开发、工业园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优烟开发上,建立了烟农、公司、财政“三位一体”投入机制,做强了烤烟传统优势产业,2005年仅烟叶特产税一项就完成7500万元,“桂阳金叶”成为湖南省唯一产值过5亿元、烟税过亿元的单个农产品。为培植工业主体财源,李德忠组织人员制定了工业财源建设“2271”工程(两个过2000万税收企业,7个过1000万税收企业)实施方案、企业纳税贡献奖实施办法,落实了财源项目建设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收到了显著成效,以矿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为了当好财源建设的排头兵,他还在局内建立了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亲自带领人员跑外地招商,引进了高岭土瓷泥开发、香港泓艺制衣厂等4个项目,引进外资4000余万元。
针对乡镇财政困难的问题,李德忠亲自组织人员走访了26个乡镇,把征求意见座谈会开到了村组,连续10多天沉在基层,拿出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不搞县乡共享收入,明晰了县乡收入级次,避免了混级混库;国税任务不考核乡镇,地税任务不再搞“基数+增长”,按实际税源进行大面积调整,有效控制了买卖税现象,在体制结算方面,降低了分成分担比例,解决了兑现难问题。同时建立了新增项目地方税收奖励、地方财政收入基数补助和偿债准备金三项制度,财力向乡镇倾斜。2004年,全县39个乡镇续建、新上各类产业项目86个,新增税收2000余万元。
在日常财政业务工作中,李德忠始终把抓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抓收入目标责任人制度,将本局的收入任务分解到相应股室(局)和分管领导。为确保收入及时入库,他主动担当“财税库”协作联系的牵头人,经常深入征管部门和乡镇了解收入进度情况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建议采取相应的对策。在他的建议下,2003年在全市率先启动了矿产品税费统征,当年完成税费统征收入1800万元,2005年可突破8000万元;2005年全面推行了税收委托代征工作,健全了行政协税扩税网络,有效地堵塞了收入漏洞。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桂阳财政一天天壮大起来了,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7位。
理财不忘百姓
李德忠常说:财政资金是人民群众的血汗钱,我们的理财责任重于泰山。他始终坚持严格按预算、按程序拨款,该支出的全力保障,该压缩的坚决压缩。由于该压缩的方向必须压缩,财政局长常常遭受来自这方面的误解,甚至挨骂。他为了事业不怕得罪人,敢于唱“黑脸”。2004年,在他建议下,县政府在全市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遏制各单位招待费、购置费等随意支出行为,当年县直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下降了12%。由于他一手抓组织收入调度资金,一手抓严控支出堵塞漏洞,桂阳财政的收支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财政状况不断好转。
他在多次会议上强调:“理财为民,是财政工作最大的政治。”作为财政局长,他坚持原则,对各单位消费性支出总是从严控制,压了又压,但对困难群众的社保支出、救灾支出、为民办实事支出等总是安排最先,及时到位。2003年8月,他了解到有少部分乡镇因种种原因没有将农业税灾减资金全部落实到户的情况后,立即决定改变资金拨付方式,实行“指标下达与资金拨付分离,封闭运行,结算到户”。2004年,在接待了多起因领不到遗属补助上访的群众后,他陷入了沉思: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单位、乡镇截留、挪用、不及时发放遗属补助现象?后经请示县政府同意,将遗属补助纳入财政工资中心统发,为每个遗属发放了工资存折。2005年,他又采取“经费倒逼”办法,切实解决了一些单位、乡镇欠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金等干群反映突出的问题。
作为财政局长,他关心群众疾苦,常常慷慨解囊。2003年10月,一对双胞胎姐妹双双考上大学,但父母体弱多病,家贫如洗,无力再供养她们上大学。李德忠知道后,立即拿出了1000元钱,又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热心捐款7800元,让这对失学的姐妹圆了大学梦。2005年4月,当得知本局一职工确诊为尿毒症时,他连夜去医院看望,当场资助1000元,还在财政系统开展献爱心活动,共为其筹集资金2.18万元。
用财不徇私情
被誉为“财神爷”的他,手中有钱有权,不少单位和个人想通过各种关系找他开口子、要拨款,但他遵循“不批人情款”的公开承诺,始终坚持一条原则:该给的不跑也给,不该给的跑也不给。
2003年10月,一位在偏远乡财政所工作的干部因父母年老多病,丈夫下岗后去外地打工,小孩无人照顾,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李局长写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动到邻近县城的财政所工作。李德忠派人了解情况属实后,及时满足了她的愿望。为了表示感谢,这位干部将装有2000元的信封送到了局长办公室,李局长发现后立即将这笔钱退了回去。
他坚持“公事公办,公事办公室办”的工作信条,从不以权谋私。刚开始农村税费改革时,为了联系18万农户的农业税纳税登记证印刷业务,一公司老板由熟人引荐拜访他,名烟名酒拿了一大袋,并加“业务回扣”红包一个,请他帮忙。李德忠毫不客气地说:“登记证必须实行政府采购招标,我不缺钱用,你也莫害我。”来人只得悻悻离开。
人们都说世间难过人情关。李德忠不认这个“理”,顶住了各种亲情的压力,摆脱了各种关系的纠缠。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在县城买房但不想交契税,找他说情。他说:“论感情我们亲如兄弟,但税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不能带这个头,请你理解我的工作。”最终这个亲戚的契税一分钱也没有少交。
在当好全县“大家”的同时,对财政局这个“小家”也不徇私情,在对局机关的经费预算安排上不搞特殊,不打“大财政”的主意,用他的话讲:财政部门要带好勤俭节约的好头,在经费上不能搞“近水楼台先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