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范剑平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大]
[中]
[小]
摘要:
2005年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已经从前几年的加速增长阶段转向稳定增长阶段,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展望2006年,我国经济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大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努力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稳定运行格局。宏观调控政策将保持“双稳健”基调,继续严格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改善居民消费储蓄比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2005年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效
(一)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差距,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冷热不均现象有所改观。2005年1-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实际增长11.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际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90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4%和11%,增幅差距由上年同期的4.7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差距同比缩小了2.2个百分点。
(二)轻重工业的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减缓。2005年1-9月份...
2005年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已经从前几年的加速增长阶段转向稳定增长阶段,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展望2006年,我国经济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大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努力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稳定运行格局。宏观调控政策将保持“双稳健”基调,继续严格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改善居民消费储蓄比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2005年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效
(一)农民增收缩小了城乡消费市场增速差距,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冷热不均现象有所改观。2005年1-9月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实际增长11.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实际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90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4%和11%,增幅差距由上年同期的4.7个百分点缩小到3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差距同比缩小了2.2个百分点。
(二)轻重工业的增长更加协调,煤电油运瓶颈压力有所减缓。2005年1-9月份,重工业增速从上年同期的18.6%下降到16.9%,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快于轻工业的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3.2个百分点缩小为2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开始朝着恢复均衡、稳定增长的方向变化。在重工业增速回落的影响下,交通能源等“瓶颈”压力有所减缓。1-9月份发电量增长13.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13个百分点。
(三)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投资结构有所改善。2005年1-9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84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增幅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8亿元,增长22.2%,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从产业看,农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工业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前三季度,第二产业投资20528亿元,增长35.5%,比上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钢铁、铁合金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648亿元,在上年同期增长76.8%,增速提高13.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908亿元,增长31.3%,增速提高16.5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629亿元,增长41.1%,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733亿元,增长2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2.3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980亿元,增长2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9.9个百分点。
(四)就业形势逐步好转,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弱。2005年1-9月份,新增城镇就业81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0%;预计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2%,低于4.5%的调控目标。
在经济增长保持较快速度的情况下,2005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物价指数先于经济增长率回落的局面。由于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工业品供过于求局面的加剧,居民消费价格小幅走低。1-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2.0%,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2%,涨幅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在对房地产价格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后,房价上涨幅度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放缓。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月上涨5.5%,上涨幅度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
经济快速增长,价格基本稳定,就业形势好转的局面表明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综合分析,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1%,第三产业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8%,名义增长率回落0.5个百分点,实际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回落1.9个百分点;外贸呈现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增速的格局,预计出口总额增长29%,进口总额增长19%,全年贸易顺差接近100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650亿美元。
2005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惯性冲动依然强烈,产能过剩的行业明显增多。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逐步形成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2005年以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钢材、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等行业也隐含着同样的风险;电力、煤炭等部分行业无序建设现象突出,这将造成未来数年产能过剩更大的压力,引发价格下跌、利润缩小、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去年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力度没有减弱,但各地加大投资、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去年1-9月份新开工项目13.1万个,同比增加2.33万个,增速由上年同期的7.3%提高到21.3%,其中,6-9月份新开工项目竟达7.4万个。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新开工项目增多。
(二)贸易顺差连创新高,外需比重过大隐含经济波动风险。2005年1-9月份出口5464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1亿美元,增长16%,贸易顺差高达6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4亿美元左右,超过上年全年的净出口增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超过35%,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过往年的正常水平。我国经济增长过份依赖外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波动风险。同时,巨额贸易顺差带动外汇储备额的超常规增长,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收支不平衡成为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对我国经济持续平衡发展的压力逐步增大。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在大幅上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攀升。虽然我国对成品油价格和电价等资源类产品价格采取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国际油价和国内煤炭价格对国内各行业的成本推动压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但1-9月,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还是在上年同期上涨10.8%的基础上又同比上涨9.2%。国际油价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和高位运行,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滞胀”的负面影响。初步测算,如果国际油价上涨完全传导到国内,将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减缓0.5-0.7个百分点,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8-1.2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3.2-4个百分点。输入型“滞胀”压力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
2006年经济形势展望
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求的中周期增长因素趋势没有改变,为我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固定资产投资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平稳回落。从2005年新开工项目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较强;加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将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特别是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近期对部分地方出现的“以租代征”的错误做法已经叫停,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几年过快征用的农地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在今年将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2005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逐步下降,中长期贷款增速放慢将影响今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三是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部分行业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下降使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四是2005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加大,部分行业外商向我国的产业转移放慢,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2.47亿美元,同比下降2.11%。多年少见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消费品市场稳中偏旺。2006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成为城市商业市场主要推动力量。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并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发展型消费的潜力。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有关部门对医院收费加强监督,医疗统筹面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同时,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如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和住房消费难以重现旺市;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等。
(三)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2006年,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将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此外,随着结构性投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但是,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另外,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综合考虑,我们认为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将在8.8%左右较为适宜。这样,可以兼顾考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趋热与趋冷两方面因素,既引导投资平稳回落,又通过财政政策的支出结构调整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条件,稳步调整外贸进出口增速避免外需剧烈波动,可以较好地保持经济景气的持续性,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
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双稳健”基调
2006年是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发展的关键之年。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上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配合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要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建议稳步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适当释放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从供给看,可减小炼油企业亏损的压力,提高成品油生产积极性,保证市场供给;从需求看,可引导企业和居民节约能源,减轻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但应充分考虑油价过高带来潜在滞胀的危险,不宜采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完全挂钩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电价。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价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旅游景点涨价幅度。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保持房地产消费的稳定增长,尽快出台住房二级市场的相关配套政策,盘活城市存量住房,同时控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实行鼓励经济型轿车使用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快城市住宅区停车场的建设,规范和清理车辆使用期中的各种收费,降低汽车消费成本。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规范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引导人们扩大服务消费,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服务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适时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