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重喜庆”是重庆得名的由来。回顾重庆直辖八年的成效,昂首喜迎未来五年的起步。“十一五”规划的五年,是重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财政改革与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如何“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财政实力,充分发挥好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调节中的重要职能,着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是重庆财政“十一五”时期的重要课题。在“十一五”的起步之年,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项战略决策,有效落实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壮大财政实力,增强保障能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管理实效,积蓄强劲动力,推动循环经济,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开好头、起好步,更是重庆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规范财税政策秩序,推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围绕贯彻落实稳健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优化支持手段,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以国民经济的协调平稳发展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一是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财税优惠政策,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城乡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定向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中心镇扩面。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控制新开工高消耗、重污染和盲目、重复建设项目,提高财经增长效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二是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整顿规范税收秩序,严格控制地方自行出台财税优惠政策,避免无序竞争和收入流失,财政直接征收契税和挖掘增收潜力,合理控制税收成本。三是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缴管理,推进学校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助力“三农”解析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卫生事业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保持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探索整合使用支农资金新办法,提高使用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依法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农田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完善和推进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良种补贴和购买农机具补贴,调动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三是支持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四是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确保当年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巩固和扩大“两免一补”成果,对农村义务教育全免杂费和课本费,实行贫困女童零学费,加快解决农村“两基”欠账问题,确保农村中小学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公用经费需要和危房改造必要投入,建立消除中小学危房的长效机制。五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推进城镇特困医疗救助试点,完善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六是继续加大扶贫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七是加快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落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建立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的有效机制,切实增强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提高基层政权的行政能力。
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减少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提高对事关民生的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不断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二是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注重社会公平,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积极支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低保和离退休人员养老标准,规范津补贴等收入分配调节,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科教投入,促进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三是帮助解决好群众生活的基本公共需求。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支持卫生、药监、医保改革,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支持安全生产和抗灾救灾,加大对重大防治防疫经费的投入。四是牢记“两个务必”,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业。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运用税收、贴息、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工具,发挥其杠杆和引导作用,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积极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一是要通过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结构调整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和高新技术等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二是落实实施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财税政策,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支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政策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好地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三是以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奖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支持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四是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五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服务体系建设。六是用好库区后期扶持和产业发展政策,加大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确保移民安稳致富。同时,积极支持投资、金融等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创新,积极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财政改革成果,提升资金绩效管理水平。加快财政改革步伐,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顺应中央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等税制改革,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财政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三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预算管理模式,继续推进预算听证制度。巩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成果,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规范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进国库集中支付动态实时监控系统。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探索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四是严格执行土地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
(作者为重庆市财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