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本刊记者 石化龙 特约通讯员 谢和平 黄京山
[大]
[中]
[小]
摘要:
金秋时节,赣南大地处处硕果满枝,山欢水笑。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伸向千家万户,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生态庭院不断出现,一座座整洁山村逐渐由蓝图变为现实……记者走在一个个新农村示范建设村庄,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的情景,不由想起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画面。
和谐村落处处家
沙洲坝,红井旁。受当年“红井水”滋润的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一根根自来水管流淌出清甜的“幸福水”、“致富水”,使流传了几十年的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面帕”的历史结束了。如今,沙洲坝村建起了篮球场和农民活动室,成立了烟叶、蘑菇、旅游等产业协会,还对紧靠旧址的18家农户的房屋进行了统一的装修和绿化,将沙洲坝村逐步开发成了集住宅、风味小吃、纪念品购物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农家乐苑”。由20多户农民组成的“农家乐”旅游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规范旅游接待礼仪及住宿、餐饮、旅游商品销售价格,以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赢得游客的青睐。2005年以来,仅接待广东、福建等地的旅游团队就有29个,累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协会成员每户获利6000多元。
这是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一个示范村庄之一。该...
金秋时节,赣南大地处处硕果满枝,山欢水笑。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伸向千家万户,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生态庭院不断出现,一座座整洁山村逐渐由蓝图变为现实……记者走在一个个新农村示范建设村庄,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的情景,不由想起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画面。
和谐村落处处家
沙洲坝,红井旁。受当年“红井水”滋润的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一根根自来水管流淌出清甜的“幸福水”、“致富水”,使流传了几十年的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面帕”的历史结束了。如今,沙洲坝村建起了篮球场和农民活动室,成立了烟叶、蘑菇、旅游等产业协会,还对紧靠旧址的18家农户的房屋进行了统一的装修和绿化,将沙洲坝村逐步开发成了集住宅、风味小吃、纪念品购物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农家乐苑”。由20多户农民组成的“农家乐”旅游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规范旅游接待礼仪及住宿、餐饮、旅游商品销售价格,以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赢得游客的青睐。2005年以来,仅接待广东、福建等地的旅游团队就有29个,累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协会成员每户获利6000多元。
这是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一个示范村庄之一。该市845万人口中80%居住在农村,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村镇规划建设零乱无序、农民素质参差不齐、生活质量较差等问题,2004年9月,赣州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
一夜好风吹,新花万枝放。一张宏伟的建设蓝图在赣南农村徐徐开启……
会昌县以规划为龙头,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结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9%和“猪一沼—果”生态农业发源地等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改善农村环境,整修农家的排水沟,平整村中通道,做到垃圾归池,禽畜归圈,物品归位,同时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和公共意识。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随坡就势,依河循岸,宜树栽树,宜竹栽竹,把村庄以公园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规划,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保留农村的自然风貌。村民们在村中平整好林间小道,在树下添置供人们休憩的石桌石凳;房前屋后种上果树、竹、风景树;有的整修原貌客家民居,让客家民居成为一个文化景观。把农村社区的功能定位在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上。在保持社区原有的超市、幼儿园等设施的基础上,规划篮球场、医疗点、活动室等群众生活及休闲娱乐的设施,成立社区管理理事会、各类产业协会。目前,全县30多个农村社区已成为生活便利、服务到位的“农民之家”。记者走进该县小密乡莲塘村上秀小组,但见林荫小道蜿蜒进村,一栋栋民房坐落在绿树掩映之中,篮球场、医疗点、棋牌室一应俱全,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
唤起民众千百万
赣南大地新农村建设活动既热火朝天,又扎实有效。市委专门从市、县抽调了万名机关干部深入村组参与、指导新农村建设。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抽样督查,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省政府整合了6000万元资金,市本级财政投入了数百万元,各县(市、区)财政也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县(市、区)党政机关和政府部门及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士也不同程度给予了资助。会昌县提出了向上争取一点、财政调度一点、挂点单位资助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把农业综合开发、老建扶贫、水利水保、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每年筹集1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即使这样,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是农民。各地都设法激发农民自主申报列入示范点,实现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建设美好家园的目的,政府引导而不包办,扶持而不代替。同时,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款”、“以奖代扶”,引导和激励农民建设美好家园,使政府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兴国县每年新农村建设捆绑专项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其中县财政预算安排300万元以上,各县直(包括驻县单位)、乡镇所抓的示范点每年要确保投入1万元以上;要求每个示范点农户自筹资金达到示范点建设投资总额的60%以上,整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出资以农民为主、投工投劳以农民为主。财政资金以及县里捆绑使用的各部门资金则主要用于对示范点的奖励和补助,根据示范点工作进度分期分批拨付。将市里扶助乡镇的资金统一由县政府采购中心以公开招标的形式采购水泥直接发放到各乡镇示范点。农户改水,就发放桶式水塔或统一免费安装无塔式自动供水系统;改路则发动村民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政府则免费发放水泥;改厕则免费发放部分材料和补助泥工工资。实物补助的办法,节省了投资,降低了成本,既可以短期内调动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又可更好地消除群众对干部在补助资金管理上的猜疑,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
“喝干净水,上卫生厕,走平坦路,住整洁房,用节能灶。”在过去,农民对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能是一种奢望。如今,在兴国县江背镇华坪村,这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村人幸福生活的写照。记者看到,一农户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以表达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铺水泥路奔致富道开心,用自来水住平安屋舒服”。
产业托起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要找准切入点,那就是以培植产业为核心,促农民增收,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持之以恒。”沿着这一思路,赣南各地着力培育新的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赣县按照“山上抓脐橙、田里种烟叶、库区发展立体养殖、郊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花卉苗木业”的新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培育优势新产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脐橙区、烟叶区、无公害蔬菜和花卉苗木区、库区立体养殖区”,形成了区域明显、规模成势的农业新产业群、产业带。兴国县按此思路布局的新产业发展快步前行,2005年,灰鹅年出笼可突破1000万羽,烟叶由2004年的6000亩发展到2万亩,制种由去年的1.2万亩发展到3万亩,新开发果园1万亩,花卉由零星生产到实现5000亩的规模。瑞金市注重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鲶鱼效应”,着力激活外来资金、信贷资金、企业资金及农民自筹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投入,形成新产业发展多元投入格局。近两年,该市各种渠道投入农业新产业开发的资金10多亿元,相继有广州从玉菜业、景都园林等20多家外地企业前来投资新产业开发,使高效蔬菜、花卉、西甜瓜、脐橙、鳗鱼、肉牛等一批新产业应运而生。外来资金在壮大瑞金农业产业的同时,也让瑞金农民接受到崭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纷纷自筹资金投入到新致富产业的发展中,一年多来,该市由农民投资创办的土池养鳗场就发展到50多家。全市612个区域性农业基地中,新产业基地占30%以上。
新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得益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农村新经济组织。
在赣南农村,脐橙协会、蔬菜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新经济组织呈遍地开花之势。这些由乡村干部、种养能手、流通能人牵头,联系广大农民组建而成的新经济组织,显得十分活跃。他们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传递市场信息,上连广阔市场,下通千家万户,有力地推动着新产业向前发展。龙南县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专项经费,扶持发展“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营销组织+农户”及专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农村合作组织。在财政部门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该县武当镇横岗村村民组建的蔬菜协会采取外拿订单、内联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农资、销售、信息等服务,并不断为农户引进新品种,提供新技术。如今,横岗村已形成上半年种植法国青刀豆、玉豆,下半年种植荷兰豆、玉豆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模式,面积达3200多亩,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销往深圳、香港等地和东南亚。许多种植大户还当起了专职的农产品经纪人。种植无公害蔬菜,让横岗村人走上了一条“绿色”致富路,到2005年10月底,村民年人均现金收入达2800多元。
知识催生新农民
新农村需要新产业支撑,新产业呼唤新农民涌现。为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赣州各县市着力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瑞金市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培训农民,目前,一个由市、乡、村、组、户五级组成的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教育阵地网络已基本成形,拥有乡(镇)、村农民知识化教育学校110多所。此外,还建立烟叶、蔬菜、水产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15个,电子、模具、汽车驾驶与维修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1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举办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的农民培训班3200余期,培训农民10.6万人次,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大多掌握了1至2项实用致富技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有85%以上实现“洗脚上岸”,在市内外的轻纺服装、食品、建材、化工等企业实现就业,成了拿工资的“蓝领”。
瑞金如此,其他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各出其招,加大了对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促使他们基本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赣县五云镇无公害蔬菜协会通过举办培训班、实地指导等形式,开展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等活动,会员在定期学习培训中,提高了市场、合作、风险、信用及法律意识。现在,该镇发展无公害蔬菜面积达6000亩,被省农业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据统计,受过类似培训的赣县农民已达到2.6万人次以上,推广使用的新技术50余项,引进新品种160余个。农村新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主要课堂。
给点鼓励,农民学技就更有动力。为此,各地纷纷推出诸如“政府出钱埋单,农民免费学技”的优惠措施。龙南县财政按每年每人不少于50元的标准,安排不少于70万元专项经费,培训农民1.4万人;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并取得毕业证(结业证)的种养大户,按在校学习年限由县财政视大、中专的不同情况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至1500元的补贴。在这项政策的推动下,该县领取农函大结业证的农民达3126人,15个种果大户的子女取得了中专学历。掌握了知识,就业就有把握,农民从中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参加培训便蔚然成风。
就业工业园,居住新农村,已是当下摆脱了低技能羁绊,成为产业工人的新型农民的生活写照。记者走访信丰、兴国、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时看到,农民朋友“打工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全市各地都以此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由劳动就业部门与工业园内招商引资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实行订单培训。受训的农民经过挑选后,优先输送到协议企业就业,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农民就业稳定率。据统计,全市务工农民就业稳定率均达到90%以上。
有了新农民就有了新农村。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农村的面貌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在信丰县工业园管委会头坑村新农村示范点,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村80%的劳动力白天到工业园上班。村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后,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高涨,各家各户利用工余时间进行道路修筑、改水改厕、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治等,将自己的居住地建成了一个村在绿中、绿在村中的新村庄。赣县南塘镇石院村的村民从镇里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掌握致富本领后,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养起了生猪,种起了蒲葵。富裕起来后,村民们纷纷主动投工、投劳、出钱、出物搞好村容村貌建设。很快,石院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产业新村。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