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十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部党组提出的工作思路,顽强拼搏,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狠抓落实,财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
一、着力做大经济财政蛋糕,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通过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大力支持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等措施,促进了企业和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全国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1715亿元,增收2812亿元;2004年在解决1288亿元出口退税陈欠后,又突破2万5千亿元,达到26396亿元,增收4681亿元。2005年1-11月,全国财政收入2894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全国财政收入从一万亿元到两万亿元,用了五年时间;从两万亿元到三万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表明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宏观调控推出新举措。针对2003年下半年凸显的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农业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十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部党组提出的工作思路,顽强拼搏,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狠抓落实,财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
一、着力做大经济财政蛋糕,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通过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大力支持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等措施,促进了企业和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全国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2003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1715亿元,增收2812亿元;2004年在解决1288亿元出口退税陈欠后,又突破2万5千亿元,达到26396亿元,增收4681亿元。2005年1-11月,全国财政收入2894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全国财政收入从一万亿元到两万亿元,用了五年时间;从两万亿元到三万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表明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宏观调控推出新举措。针对2003年下半年凸显的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农业等薄弱环节亟待加强等问题,主动及时调整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赤字止增趋平,占GDP的比重下降;国债项目资金安排1100亿元,比2003年减少300亿元,同时相应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50亿元。这为2005年平稳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2005年预算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减少192亿元,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左右;国债项目资金安排又调减300亿元,并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00亿元。在财政调控过程中,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既注重运用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手段,又切实落实部党组工作思路中关于用活国债项目资金存量的要求,积极配合发改委等部门整合国债项目资金和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大力调整使用结构和投向,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立完善了基本适应不同经济运行形态需要的,包括目标定位、手段组合、时机选择、组织实施等一系列要素在内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财政支农工作进入新阶段。突出表现为五大变化:一是支农理念有了变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明确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二是支农力度有了变化。连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2005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就将超过3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50%以上。各地也不断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三是支农方式有了变化。制定实施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按照部党组的工作思路,着力用活粮食风险基金。2005年全国30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32亿元,6.42亿农民直接受惠。同时,中央财政还安排55亿元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予以财力补助,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大力支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妥善解决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三老”(老人、老账、老粮)问题。四是支农措施有了变化。除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村扶贫开发、林业生态建设外,还主动适应新形势需要,积极探索采用投资参股、专项贴息等形式,更加有效地发挥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运用关税政策鼓励进口国内短缺的农业生产资料;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全方位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五是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有了变化。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江苏、安徽、河南、江西等省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反映,近几年财政支农措施之多、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实、满意程度之高,是多年来少有的,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发展。
四、坚持开拓创新,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主要表现在部党组工作思路中要求重点推进的三项改革方面: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全国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免征;28个省份已免征农业税,其余3个省也有210个县(市)免征农业税;中央财政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664亿元,比2002年增长271%;基本实现了“减轻、规范、稳定”的改革预期目标,8亿农民得到了实惠,开始进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二是税制改革成效显著。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2004年调整了出口产品退税政策,建立了中央地方共同负担机制,偿还了2421亿元的历史欠账。2005年既适时调整了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又完善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超基数部分中央、地方负担比例由75:25改为92.5:7.5。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缓解了出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提升了政府形象。从2004年7月1日起,对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实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2005年又进一步完善了试点方案,研究提出了豁免东北地区各类企业1997年以前历史欠税的实施办法,明确了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政策,为下一步增值税转型的全面推开积累了经验。最近,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自2006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工薪收入扣除额将由每月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同时扩大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这必将有利于增加普通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对高收入者的征管,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三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拓展。在中央和地方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了中央部门实物费用定额改革,实施了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增强了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加强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稳步推进绩效考评试点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中央部门从2002年的38个,扩大到2005年的全部中央部门;33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3700多亿元财政资金纳入改革实施范围,并有70多个中央部门实行了收入收缴改革;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200多个地级市和500多个县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省级以上政府已经完成了政府采购管理与操作机构分设、职能分离任务;政府采购规模从2002年的1009.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00亿元,预计资金节约率达11%左右。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已开始在6个中央部门及5个省市模拟试点,效果较好。“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财政核心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力度加大,并初步形成了纵向连接中央、省、地市三级财政部门,横向连接同级相关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的网络体系,四川、山东等部分省还全部完成县级连接,为实现财政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五、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部党组工作思路中提出的促进四项制度建设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大力支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增加了社会保障投入,2005年中央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投入1474亿元,比2002年增长64.3%。支持东北三省开展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参与制定并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就业和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绝大多数省份已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支持做好企业军转干部和复退军人解困工作,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支出迅速增加,2005年中央预算安排教育支出365亿元,比2002年增长40.9%,并在继续支持高等教育、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2005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亿元,积极组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3400万名(包括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00万名学生)。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并推动将职业教育培训的范围从城市扩大到农村,2005年支持培训农村劳动力280万人。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三是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04年和200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资金40亿元和42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安排资金,重点用于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疾病信息网络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重点疾病防治等,并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大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给予参合农民每人每年10元补助,浙江、青海、新疆等地工作进度更快。特别是,经国务院批准,2003年中央财政设立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实际安排约28亿元),并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加强公共卫生工作;2005年又设立20亿元禽流感防控基金;同时,还及时实施了缓解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阶段性减免税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既起到了增强信心、稳定人心的作用,又探索积累了财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宝贵经验。四是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重点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清理、检查津贴补贴工作,为推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公平收入分配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还积极支持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及改革,加大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力度。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20亿元,对115户国有企业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安置职工59万多人。第二批74户中央企业启动了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大力支持国有企业实行改组改制和债转股改革,推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邮政等行业改革,出台了调整纺织品出口结构、化解贸易摩擦的出口关税措施,支持纺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支持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加强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定并落实了保险、证券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28个试点省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等。
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区域发展建立新机制。2005年除税收返还4000多亿元外,中央财政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资金达到7000多亿元,比2002年增长74.7%。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3000多亿元,比2002年增长1.06倍,9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同时,更加注重机制创新:一是积极创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机制。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2005年起,按照“明确责任、综合治理、激励约束、分类指导”的总体思路,实施了以“三奖一补”为核心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为此安排资金150亿元。这一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各地发展县域经济、财力向县乡倾斜、精简县乡机构和人员、控制和化解县乡政府债务、创新财政管理方式的积极性。云南、河北、贵州、河南、四川等地纷纷采取多种配套措施,加大对辖区内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也自主采取措施,大力支持解决本地区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二是建立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等措施,确保了中央财政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年稳定增长。2005年达到1100亿元,比2002年增长2.94倍,年均增长58%。上述机制创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促进了各地区和各级财政共同发展。
七、积极推进依法理财,财政监管取得新成效。把建设法治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贯穿到财政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是财政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制定了《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颁布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预算法》等一批与财政改革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的研究起草或修改工作有的已基本完成,有的正在进行之中。特别是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对财政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办法,对许可条件、程序、期限及监督检查作出明确规定,规范了财政行政许可行为。二是会计、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不断强化。企业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加快了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积极探索完善会计人才评价机制,推进了会计领军人才建设。加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和诚信建设,统一组织实施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推进建立了行政监督指导、行业自我管理与社会监督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评估行业法制建设、准则建设、自律体系建设及机构队伍建设也取得新进展。三是财政监督不断深化。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坚持加强财政监督与规范财政业务管理、深化财政改革相结合,不断完善工作思路,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改进工作方法,逐步加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力度。突出社会关注的重点资金监督,加强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监督,同时积极推进有效性监督,财政监督机制不断健全,财政监督效率不断提高。
八、统筹内外,财金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创新局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和提升我国开放财政的良好形象。一是引导并深化全球及亚欧财金合作。特别是作为主席国,成功主办了第七届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六届亚欧财长会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推动两次会议分别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关于全球发展和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声明,以及深化亚欧财金合作的《天津倡议》,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形成了与七国集团(G7)的国际经济财政政策对话机制。利用这一对话机制,阐述了我国和平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及宏观经济政策。三是纵深发展双边财金合作。中美第17届经济联合委员会(JEC)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促进两国财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成为了密切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英财金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就促进全球发展、应对全球化挑战发表了一系列联合声明。首次中欧、中印、中印尼财金对话机制也正式启动或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等。四是积极推动亚洲区域合作。与东盟加中日韩(10+3)成员国间的交流与对话日渐扩大。中亚区域合作顺利推进。配合外交部成功举办了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五是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不断加强。积极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贷款,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的财税政策磋商。六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特别是充分发挥关税的职能作用,通过关税减让促进多双边经贸合作,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关税谈判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此外,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项下零关税商品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对台湾产地15种水果实行零关税。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