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在全省提出4到2012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刭2018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04年为贯彻中央1号文件.又制定以减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的“十六条”惠农政策.该市农业综合开发也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在“三农”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马鞍山市虽然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但该市坚持树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不断加强农业开发工作。一是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取消农民自筹。自2004年开始,该市为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决定取消农民自筹资金.主要由市财政分担。改变了过去农业开发项目自筹资金落实困难,农民负担重的局面。




十年来,在国家农发办和省财政厅支持下,马鞍山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建设资金1.1亿多元,改造了中低产田25万亩,建设优质粮食基地7.9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基地3万亩。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4年全是农民人均纯收入3920元,比上年增长25%;支持了黄池食品公司、塘南水产养殖、江南集团奶业加工等13个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带动了当地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业8万多户。
十年来,按照规模开发的原则,集中资金,对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进行重点扶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提高效益增收。在对龙推进欧企业的扶持上,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模式和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资模式,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在管理上狠抓制度落实,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在项目建设管理中坚持实行“五制”,即项目招标、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决算审计制度、竣工验收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在资金上实行“三专”管理,并严格实行全面的县级报账制,保证农发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2003年马鞍山市2000—2002年项目代表全省接受了国家农业开发办的三年项目总验收,其中市本级作为全省惟一的市接受了国家验收组在项目和资金管理上的查验。由于管理规范,各项工作均受到了国家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市本级被国家验收组评为优秀。

翔鹭石化、柯达感光、夏新电子,厦门船舶重工、金龙客车,唐龙游艇等一批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生产水平先进的重点项目,形成化工、电子、机械三大支柱产业。设有福建省惟一的出口加工区.成为厦门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主要工业基地。2004年度,海沧实现地区工业产值382.48亿元,GDP133.47亿元,税收34.2亿元,其中:区级税收4.29亿元,实际财力6.22亿元。为中央和厦门市财政收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海沧财政大事记
1990年4月14日 厦门市财政局成立预算二处。
1990年5月15日 厦门市政府成立海沧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由预算二处班底组成管委会财务部,市财政局洪进益局长兼任部长、沈永责副局长兼任副部长。
1993年5月 海沧杏林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财税局成立。沈永贵兼任副局长,要建兴挂职任副局长。
1994年 海沧投资区首次产生税收.实现税收收入465万元。
1995年 开始推行会计集中核算。
1995年8月 海沧杏林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财税局更名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财政局”。沈永贵兼任副局长,李文东、傅建明任副局长。
1995年12月 提出“敢借、善用、守信、规避风险”的融资工作指导思想!
1996年 开始编制投资区财政收支预算.并率先将预算外资金统筹到预算内;安排,按照“合理低价中标”原则全面推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实行“3+X”政府采购制度。当年税收突破亿元。
1996年8月 工程预决算审核所成立,核定人员编制5名(2004年增为8名)。
1998年8厅 李文东任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财政局局长。
2001年,7月 卢琳兵任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财政局副局长,
2001年11月 财会服务中心成立,核定人员编制10名(2004年增为20名)。
2002年5月 被福建省财政厅授予“1998—2001年度省级先进集体”。
2003年12月 海沧区财政局成立。卢琳兵任局长,王斌元、陈淑珠任副局长。
2004年2月 财会中心获得“厦门市市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2004年3月 海沧区政府招投标采购中心成立,核定人员编制7名。
2004年8月 获“厦门市第九届(2002-2003年度)文明单位”。
2004年12月 自行研发的财政OA系统开始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