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石化龙 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世代为农的广东省增城市三江镇四丰村村民林伟明总以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虽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早年困在家里毫无用武之地,后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与妻子到大连开了间豆腐坊,由于手艺好加之诚实经营,生意十分兴隆。自己忙不过来,又从老家带了10个同乡当帮手,扩大了经营规模,年利润超过6万元。
林伟明仅仅是增城市千千万万外出或进城务工者中的一个,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近年来,全市农村登记在册的10余万富余劳动力目前已有近9万人外出务工“长见识”、“闯世界”。按外出务工经商人均每月收入500元计算,每年共为农民增加收入5亿多元。2004年增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6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980元,表明增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就业机制 实施政策扶持
增城农业人口占60%。近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日渐增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点问题。不少农民观念保守,重土不离乡;一些农民小富即安,外出打工积极性不高。为鼓励他们外出务工或经商致富,各级政府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宣传发动:一是剖析现状。不失时机向农民讲清把全部劳动力困在人均不足八分...
世代为农的广东省增城市三江镇四丰村村民林伟明总以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虽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早年困在家里毫无用武之地,后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与妻子到大连开了间豆腐坊,由于手艺好加之诚实经营,生意十分兴隆。自己忙不过来,又从老家带了10个同乡当帮手,扩大了经营规模,年利润超过6万元。
林伟明仅仅是增城市千千万万外出或进城务工者中的一个,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近年来,全市农村登记在册的10余万富余劳动力目前已有近9万人外出务工“长见识”、“闯世界”。按外出务工经商人均每月收入500元计算,每年共为农民增加收入5亿多元。2004年增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6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980元,表明增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就业机制 实施政策扶持
增城农业人口占60%。近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日渐增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点问题。不少农民观念保守,重土不离乡;一些农民小富即安,外出打工积极性不高。为鼓励他们外出务工或经商致富,各级政府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宣传发动:一是剖析现状。不失时机向农民讲清把全部劳动力困在人均不足八分的耕地上是不可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以现实晓之。二是宣传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市、镇开展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如市对山区镇劳务人员进行免费培训政策及劳务工作站免费推介就业等,以政策导之。三是宣传典型。增城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和吃苦耐劳的闯劲,逐步发展提高,圆了成家立业之梦的典型,政府以此为宣传材料,向农民讲明外出打工经商的好处,增强农民外出打工的信心,以事实感之。通过深入的宣传发动,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外出打工光荣,进城经商致富”的共识,农民从“要我出去”转变为“我要出去”,纷纷主动走出田头,告别山头,进城务工经商,创业安居。
自2000年以来,该市就将每年转移就业任务分解下达到各镇(街),各镇(街)再分解落实到村、组,由市劳动社保部门负责督促检查,对完成任务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年终评比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了保证。市劳动就业中心安排16名工作人员协助16个镇(街)劳动管理所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登记统计,跟踪就业情况,帮助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同时,建立转移就业的工作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用工单位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和奖励。如企业和个人单位招用本市农村劳动力,连续使用1年以上的,经核实并报税务机关批准,允许按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教育费,用于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员工培训,在税前列支。对招用本地劳工占总人数40%以上的企业,由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奖励,每招用并培养1名当地农民工取得中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政府分别奖励企业500元和1000元。各镇(街)当年组织和推荐农村新增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达到70%以上的,每增加1个百分点,在每年年度综合考评中增加0.5分。一时间,每个行政村都建起了就业服务责任制,每个镇都建立起就业服务站。
为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增城各镇(街)、村普遍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劳动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转移就业的,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工伤社会保障待遇。进城就业的农民,允许其依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或以其他方式流转,促进农民从农业向其他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子女在就业地可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构建信息网络 畅通就业渠道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不断变化的,要达到供求平衡,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间的信息沟通是基础。目前,在很多地方,由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供求信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法律法规等都不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要求。农民工不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单位需要劳动力,往往是道听途说,盲目外出。因此,劳动者“单兵”行动或几个人自由松散组合的“游击”式行动就很难在市场上立稳脚根,也很难避免权益受到侵害。
为打通与外界的人才供求信息渠道,降低择业成本,增城市建立了三大信息网络。
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网。为全面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增城各镇(街)组织人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摸底统计,对18~45周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结构、技能特长、就业情况、就业意向等个人状况登记造册,建立了农村劳动力需求信息网,实行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
二是用工单位劳动力需求信息网。一方面,通过与省及广州市劳务市场信息网联网,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另一方面,由市、镇劳动社保部门抽调专人赴本市几个工业较发达的镇(街)及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职业中介机构、工厂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收集用工信息,建立就业基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减少农民外出就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前,该市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务输出基地36个,联系站点43个。
三是乡情带动就业信息网。各镇(街)以外出务工人员为纽带,利用乡情“裙带关系”,通过村帮村、邻帮邻、兄妹帮亲人、精英带后进、大老板带小老板、小老板带亲戚朋友,促进更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比如,小楼镇85%的富余劳动力都是被镇里的打工“精英”带出去务工经商的。该镇黄村村民张炳新外出经营汽车配件生意致富后,带出100余村民外出务工就业,这100多人中不到几年又有10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小老板,每个小老板又带出去近20人。
开展教育培训 提高就业技能
增城市在实践中发现,不少农民进城务工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村里,重新成为富余劳动力,稳定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农民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或不愿在城里扎根。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该市结合农村劳动力实际,认真分析劳务市场,瞄准周边地区企业用工中的好工种、好岗位,突出培训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近4年来,共举办电工、焊工、汽车修理等17个工种的技能培训,2万多农民参加了培训,大部分人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75%以上的人走上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成为厨师、美容师、修理师等“师级”员工,大多能在城里稳定就业,回流现象很少。
2004年8月,增城市还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中心,对有就业意向的农民进行各种技能培训。中心开设了电工、酒店管理、汽车维修与驾驶等11个专业,农村劳动力在中心经过200至400课时的专业技能培训,绝大部分学员都学到了一技之长。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中心积极推荐就业,并在采集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推荐以及用工单位“订单培训”等方面,为农民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学员就业率。同时,注意提高培训层次,增城鼓励取得初级培训证书的农民提升技能水平。凡参加中级技能培训的学员,费用由市承担40%,学员个人及所在镇(街)各承担30%。参加高级技能培训的,原则上由个人支付培训经费,暂时支付不起的,可向市财政借款,学员参加培训前与所在镇(街)签订协议,学成就业一年后三年内偿还。据统计,第一期参加培训的557名学员考试合格率达到92%,根据学员所填的就业意向和要求,服务中心推荐就业221人,其中最大的45岁,最小的16岁,94%在增城各镇(街)就业,6%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就业。他们的月薪平均700余元,当厨师的学员月薪高达1300元。农民经专业技能培训后就业月薪比未经培训就业月薪平均高出400—800元。
针对部分贫困农民自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增城还由市财政拨出专款,对有就业意向的贫困农民免费培训。2003年拨出专款100万元,有1600多人接受免费培训,70%实现了转移就业。2004年以来,针对免费培训方式容易助长农民产生依赖心理的情况,该市鼓励接受免费培训的农民与劳动社保部门签定培训就业后的还款合同,在实现就业后按还款能力选择还款方式,实行分年分期还款,并列入专户管理。这样,可以增强农民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实现资金良性循环,适当减轻财政压力。
除了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以外,增城在培训的模式创新方面也下了大功夫,如组织“专项技能培训讲师团”巡讲、上门办班、校内办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全市各部门、各镇共举办了各类劳动技能培训班40多期。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实行“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实行“订单(订岗)—培训—输出”一条龙的培训转移就业新模式,使学员在培训时就已经获得了就业岗位,大大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广州本田公司每年都要到该市招收100名汽配学员,经过4年的培训,直接进入公司从事汽配工作。
增城市下一步的目标是从2004年起,每年培训和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组织、引导进城务工经商,置业安居,改土地的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并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民进城增收。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