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方明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当前农村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山东省胶州市针对前些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因地制宜,调整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从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培育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小城镇建设、改革农村体制不合理因素、培养农村“明白人”等方面入手,大胆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2003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8.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39元,增长8.1%。完成农副产品出口交货值22.4亿元,增长17.6%。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五十五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市)和全国百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市)。
一、调整农业结构,从优质高效中增收。胶州市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站在田头、盯住餐桌”,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把市场作为第一信号,未雨绸缪,努力把握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趋势,积极培植新兴主导产业。首先,积极引进国际市场畅销、创汇率高的优质品种。在种植业方面,先后从国外引进了日本原种锦藏大葱、大叶菠菜、圆葱以及荷兰土豆、...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当前农村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山东省胶州市针对前些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因地制宜,调整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从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培育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小城镇建设、改革农村体制不合理因素、培养农村“明白人”等方面入手,大胆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2003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8.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39元,增长8.1%。完成农副产品出口交货值22.4亿元,增长17.6%。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五十五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市)和全国百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市)。
一、调整农业结构,从优质高效中增收。胶州市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站在田头、盯住餐桌”,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把市场作为第一信号,未雨绸缪,努力把握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趋势,积极培植新兴主导产业。首先,积极引进国际市场畅销、创汇率高的优质品种。在种植业方面,先后从国外引进了日本原种锦藏大葱、大叶菠菜、圆葱以及荷兰土豆、西兰花等90多个新品种,引导种植近10万亩,使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了95%,商品率达到了80%,并有68种农产品返销国际市场。养殖业方面,蓝狐、英国樱桃谷鸭等近10种珍稀动物相继落户胶州,其中樱桃谷鸭已存栏1万只,成鸭屠宰后,鸭毛全部返销英国。其次,努力提高本地农产品品质。胶州市把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作为整个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大力发展优质产品、绿色产品、专用品种和名牌产品,对胶州大白菜、北梁蜜桃、羊角大椒等几种农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和保护。通过创名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3.5万亩“胶白”、1万亩蜜桃、8万亩大椒生产基地。三是扩大保护地栽培面积。全市保护地栽培面积已达到13.5万亩,新增冬暖式和简易式蔬菜塑料大棚1.9万亩,累计面积达4.1万亩,提高了产出效益。
二、培育龙头企业,从加工增值中增收。建好一个大的龙头企业,可以带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胶州多形式、多层次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发展,对农副产品加工10强企业定向扶持,实行市级领导挂靠责任制,帮助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向龙头企业倾斜,促使其开拓市场。目前,全市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0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23家,其中过5000万元的6家。全市大椒产量的100%、蔬菜产量的60%、花生产量的70%、地瓜产量的50%、海产品产量的80%都可以加工出口。针对本市所产大椒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这一优势,引进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启动民间资金,先后建立了15处大椒加工龙头企业,其中仅大椒集中产地之一的马店镇就建起了5处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了4万吨,大椒干也由初级加工逐步发展到大椒片、大椒面、大椒酱加工,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胶州市还实行土地、税收等方面产业优惠政策,狠抓了农字号“三资”企业特别是大型加工企业的引进。到目前,已新建企业29个,其中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0个,500万美元以上的有8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4个。2003年全市新引进农业外资项目27个,合同利用外资6147万美元。美国都乐、韩国农心等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胶州市。
三、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从流通销售中增收。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一是千方百计发展“定单农业”、“合同农业”。坚持“由市场决定生产,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大力推行“先签合同后种地”的办法,把农业市场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签定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子,提供技术指导,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胶西镇与青岛福生集团公司、青岛兴隆牧工商公司签定了3000亩元葱和4000亩“荷兰土豆”销售合同;李哥庄镇与青岛益丰种植公司签定了7000亩西兰花种植合同。目前,全市已有18个乡镇4.9万多户农民与龙头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签定购销合同。同时建立了市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实现了与各乡镇联网,开始在网上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二是办好产地批发市场。积极实施“大流通”战略,采取市办、乡镇办、村办、个人办和市乡、镇村合办等多种形式,投资1.5亿元,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15处。目前,全市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市场10处,其中北王珠镇沙梁土豆市场年交易额突破4亿元,前店口乡于家村大椒市场年交易额突破6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和鼓励农民兴办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队伍等民间流通组织。目前,全市拥有农民股份制流通公司、农产品销售“经纪人”组织等合作组织32个4万多人,年运销量达47万多吨,架起了农产品通向市场的桥梁。同时进一步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使农产品运得出、销得了,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的运销无阻,降低流通成本。
四、积极发展小城镇,从劳动力转移中增收。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促进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为此,胶州市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小城镇的优惠政策。一是以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小城镇建设。目前,已在李哥庄镇、胶东镇、马店镇、营海镇等4处小城镇建设基础比较好的镇驻地设立了工业园区,重点引导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集中落户。李哥庄镇驻地常住人口达到2.3万人,该镇工业园已引进外资项目216个,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企业职工达到3.6万人。同时,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走集约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和规模布局优化。二是广开门路,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对小城镇黄金地段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通过“以路带房、聚财建镇、滚动发展”,拓宽了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促进小城镇建设。三是进一步放开放宽小城镇的落户政策。对在城镇务工经商,购买住房或经批准自建住房的人员,可转为城镇常住户口,并在小城镇设立居民委员会,规范了各项管理。2003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多名,仅此一项农民收入总量增加2600多万元。
五、改革农村体制中不合理因素,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增收。农村现行体制中的一系列不合理因素,影响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发挥。为此,胶州市在农村工作中注重了解真情、摸清实底、解决症结性矛盾。首先,在全市进行“进百村、入千户、访万人”集中调研活动。市里组织市直部门、单位6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农户了解实情,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与村干部、农民一起研究致富路子,帮助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通过1个多月的深入调研,掌握了大量的农村真实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时找原因、定措施,开展了“还政策于民”活动,并出台了《关于做好土地延包30年的意见》让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其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对农民最关心的农村政务、财务问题,进行重新审定,实行了“十项制度”“十个公开”、农村财务(账务、现金、票据)“三代管”;农村党支部书记廉洁勤政报告制度;开展变上访为下访活动,对信访案件实行“一案四制”。这些制度的实施起到了“给农民一个明白,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的作用。三是严格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些政策的实施,理顺了农民情绪,化解了矛盾,调动了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六、培养农村“明白人”,从科技进步中增收。促进农民增收,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再好的政策要人落实,再先进的技术要靠人掌握。为此,市里加大了农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制定了农民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制度,对全市800多个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定期进行党的农村政策、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封闭式培训,效果非常好。积极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市科技、农业、团委、妇联等部门经常下到村户传授技术,解难释疑,有计划地为每个农户培养一个明白人。特别是团市委开展的共青团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活动和市妇联开展的“巾帼建功”活动,培养了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发挥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后屯乡青年农民王进,创建了共青团农业科技示范园,依靠科技走上了致富路,并带动本乡100多名团员青年发家致富,他本人也被评为“青岛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青岛市科技星火带头人”。胶东镇妇女张玉凤,带领本村二十几名姐妹办起了青岛宇洋服饰有限公司,2003年实现利税230多万元,且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