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胡学好
[大]
[中]
[小]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软着陆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在宏观调控作用下得到抑制,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在缓解。在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开始好转的同时,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总体态势分析: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2003年,我国投资增幅达到26.7%,今年头两个月升至53%,创下1994年以来同期新高。在国家严格用地管理、清理投资项目、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等措施作用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比去年回落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
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抑制。去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成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推动力,而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今年上半年,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同时控制部分过热行业的过度投资。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下,5月份粮食价格出现了10个月来的首次环比下降。6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投资品价格、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下降0.2-0.4%。从产品生产过程来看,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价格均有所下降。
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软着陆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在宏观调控作用下得到抑制,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在缓解。在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开始好转的同时,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总体态势分析: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2003年,我国投资增幅达到26.7%,今年头两个月升至53%,创下1994年以来同期新高。在国家严格用地管理、清理投资项目、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等措施作用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比去年回落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
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抑制。去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成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推动力,而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今年上半年,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同时控制部分过热行业的过度投资。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下,5月份粮食价格出现了10个月来的首次环比下降。6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投资品价格、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下降0.2-0.4%。从产品生产过程来看,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价格均有所下降。
农业生产形势出现转机。今年年初,中央及时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并在几个月内连续出台包括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降低农业税税率、直接补贴粮农等支持政策。据农业部统计,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扭转了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长16.1%,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
货币供应与信贷投放的增幅明显回落。在国家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作用下,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明显减缓。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7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市场货币流通量(M0)的增幅也呈稳步回落态势;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6.8个百分点,贷款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物价形势判断:经济金融运行仍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但物价全面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不大
(一)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主要来自瓶颈因素和资金供求矛盾
煤、电、油、运等瓶颈因素的供需矛盾短期内得不到解决。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预计,今年的电力缺口在2000万千瓦;全国煤产量在创历史最高的同时,全社会煤炭库存却在下降;铁路部门只能满足40%左右的请车需求。一般来说,瓶颈因素的供不应求往往存在诱发通货膨胀的可能。
资金供求将出现新的矛盾。今年一季度,我国消费物价指数为2.8%,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98%,实际利率为—0.82%,若将20%的利息所得税考虑在内,作为资金出借者的居民的实际收益率为—1.216%。以11万亿元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进行简单匡算,存款人至少会给各类借款人提供1340亿元左右的补贴。这种由负利率产生的资金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将会刺激投资和消费,在我国居民即期消费不旺的情况下,由此带来的主要后果是给目前快速增长的投资火上浇油,增加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二)供不应求的宏观基本面和物价传导机制将抑制物价大幅上扬
从理论上讲,在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前提下,下游物价可以通过需求拉动上游物价走高,上游成本则难以通过推高下游物价转嫁出去,物价传导机制是可逆传而难顺导。因此,在目前我国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下,通过企业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同时,从当前国内、国际情况看,工业消费品价格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上涨的压力,上游价格向下游传递的通道受到阻挡。
(三)制约通货膨胀的现实因素正在并将持续发挥作用
2003年以来的消费物价上涨主要是粮食涨价初始带动,而粮价上涨更多地是粮食供给减少导致的,并非需求过旺造成。从目前形势看,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提高,播种面积有所恢复,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有望得到缓解。由此初步判断,由粮食价格上涨带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继续上涨的趋势将会得到一定缓解。
宏观调控政策将持续发挥积极效应。宏观政策在经济出现局部过热苗头时就发出了信号,货币、税收、投资、土地政策都进行了相应调整。目前的投资品价格涨势减缓将带来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回落,以及钢铁、建材等行业投资的进一步放慢。据有关部门预计,房地产投资会在今年三季度开始明显回落,从而直接和间接带动整个投资增长的进一步回落。
新的矛盾与问题:企业经营效益与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应及早关注
(一)防止银行信贷紧缩带来新的信贷风险
1.银行信贷调整对企业经营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虽然信贷快速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有些银行却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行为。我国是以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体的国家,企业经营所需资金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在目前企业普遍感到生产和发展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贷款收缩过急,特别是企业所需正常的流动资金贷款得不到保证,企业经营效益会受到较大影响。
2.信贷调控重点存在错位现象。2003年,在新增投资中,贷款所占比例为28.5%,而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上升到32.2%。据统计,1至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9992亿元,增长41.2%,其中,国内贷款4793亿元,增长35.6%。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银行贷款增长回落较多,但实际上,银行信贷对投资的推动作用仍然较强,银行少增的贷款主要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贴现。
3.可能出现一批新的不良资产。目前,国家清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大多由银行贷款支撑,这些项目的停建和缓建将会形成一批新的不良贷款。另外,一些企业受资金供应和贷款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上升。
4.西部和东北地区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80%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外资的引入基本不受宏观紧缩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紧缩环境下,各商业银行大量压缩包括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内的资金供给,这种“一视同仁”的放贷行为使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防止通货紧缩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消费需求看,消费品结构与居民收入结构存在不对称问题。高收入阶层对中低档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已基本饱和,对高档消费品的消费需求不能完全形成现实消费,而中低档消费品的供应又大大高于中低档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同时,一部分消费需求,特别是来自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被金融投资所分流。
从企业经营效益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上游价格上涨而下游价格稳定甚至下降,导致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由于企业无法消化生产成本,没有涨价转移成本的渠道,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总之,如果总需求受到抑制,那么供大于求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物价走低,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企业生存空间受到压迫成为较普遍的问题,银行就会面临新一轮的坏账风险。
货币政策选择:保持总量“收缩”力度,适时运用价格调控手段,积极谋求与“中性”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强化“总量收缩”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对灵活协调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施“中性”财政政策时,应通过调整国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着重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在实施“总量收缩”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处于供大于求这一基本现实。在消费物价正常波动的情况下,只要不出现物价上涨由上游向下游大面积传导的现象,“总量收缩”宜保持合适的力度,小步渐进,及时微调。
(二)适时考虑采用价格调控手段。总量收缩政策重在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但不能有效抑制投资者的扩张冲动。只有提高投资成本挤压过热行业通过涨价获得的收益,才能够有效地控制部分行业过热的投资增长。尽管投资扩张冲动存在许多非经济因素,但社会和企业对资金成本变化的敏感度普遍提高,因此,提高利率以加大投资成本对过热投资的抑制作用是有效的。但利率提高幅度不宜过大,在操作上宜采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方式。调控时机、幅度大小和频率快慢,宜根据投资回落情况相机决定。
(三)加大对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从上半年信贷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在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所暴露出的信贷结构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会逐渐反映到国民经济其他指标上来。因此,在下半年要全面、准确、积极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金融调控的重点放在调整信贷结构方面,进一步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保障正常的流动资金需要,支持正常的票据业务发展,加大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入。总的来说,要避免资金链条和资金循环出现问题,防止通货紧缩和就业压力再现,警惕投资和信贷波动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四)确定明确的通货膨胀预期。基于经济结构和信息传递的原因,市场完全出清的供需平衡是不可能存在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应该是经济运行中的常态。当前经济周期进入新的一轮上升期,社会普遍担心经济过热,对通货膨胀的警惕性较高。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公布一个可以接受的通货膨胀率,将有利于宏观调控主体协调行动,有利于稳定公众预期,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金融时报网站。
(作者为财政部金融司副司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