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突出矛盾是农民人数太多就业难。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浙江省象山县2003年共有农村劳动力25.3万人,已就业23.6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93.3%,其中离土又离乡农民达14.5万人,农业人口占全社会人口、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劳务型经济的不断壮大,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速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又增加了农民劳务收入。据统计,象山县年劳务总收入达10.2亿元,占全年农民纯收入的44.5%。保证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在6%以上,2003年达6060元,为实现中央提出在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的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鼓励“走出去”为契机,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国内外转移,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跨越式的发展。抓好劳务输出是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一条有效途径。几年来,象山县积极引导建筑、餐饮、针织等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促进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县外转移。2003年,建筑业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超过5万人,占总就业劳动力20%,实现施工产值152亿元,拥有包括外地民工在内的10万建筑大军。餐饮业发展迅速,发挥象山(石浦)海鲜优势,在长三角地区开设餐饮业超过100家,实现年产值12.2亿元,就业人员上万人。另外在美国、新加坡等国从事建筑、针织等境外劳务近2000人,完成劳务营业额上亿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4亿美元。同时,还有不少外出企业和能人既引领劳动力外移,又积极反哺象山,在家乡投资兴业,促进当地劳动力转业。几年来,创办工商企业400多家,吸纳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如国内首创杨梅干红酿造法的永成杨梅酒厂,对促进全县杨梅产业迅速发展和梅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培养特色产业为依托,不断开拓农村劳动力转业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利用象山县山海资源得天独厚,海域面积辽阔的优势,近年来加快了实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积极引导农民从单一的传统种植向名特水产、名优水果、特种畜禽等多业并举方向发展。依托柑桔、杨梅、浙东白鹅、出口蔬菜、大黄鱼、梭子蟹、紫菜七条“龙型”产业链,拓宽了农民就业领域,而且促进了农民向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环节转移。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12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8万人,农民经纪人5000余人,成为农村劳动力转业的重要舞台。二是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战略,发挥农民转业的带动效应。象山县是全省四大海洋旅游板块之一,渔、港、岛、滩、景串点成线,构成了百里黄金海岸旅游带。2003年接待游客达14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6亿元,带动了上万农民找到了就业岗位,走上了富裕之路。三是大力开发海洋经济,促进农民和相关人员转产转业。由于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的签署,海洋渔业向专属经济区过渡,我国海洋捕捞的渔场明显缩小。针对海洋捕捞不利形势,抓好渔民和相关人员转业,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首先,着力开发浅海滩涂资源,引导渔民从捕捞向养殖转移。全县现有水产养殖面积24.2万亩,其中深水抗风浪网箱125只,分别居全省、全国第一。既吸引了渔民转业养殖,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农民和下岗职工踊跃投资养殖业。其次,扶持和引导海洋运输和渔船从事集收购、加工、补给为一体的洋地运销的发展。全县现有民营船舶运力超过16万吨,集装箱运输能力达到5608标准箱,总吨位达到91934吨,专业洋地运销船80余艘。进行洋地运销不仅缓解了捕捞压力,而且促进了渔船重组,形成和发展了捕捞生产、水产品运销和加工、海鲜餐饮等产业链,自2002年以来,全县已有2000多名渔业劳动力转产转业。同时,随着海运业发展而带动了船舶修造业的快速发展,仅石浦港就有20余家船舶修造厂,拥有从业人员近万人。
——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突破口,扩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业,实施“城乡一体,陆岛联动”的发展思路。象山县以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科技化促“三农”的工作思路,推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02年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分别占41.8%、33.1%和25.1%,2003年分别比2002年下降6.1个百分点和上升2.3、3.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净增农村劳动力1.49万人。一是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工业强县”。引导企业向县工业示范园区、爵溪针织工业园区、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和西周机电工业园区集聚,努力打造针织、水产品加工、汽车及配件、高压输变电等特色制造业基地。同时,抢抓机遇,2003年引进投资200亿元乌沙山480万千瓦电厂、投资20亿元华翔汽车工业园重大项目正在加速建设,这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将要发挥着重大作用。二是加快城市化步伐,引导农村人员向城镇集聚。把握城市化发展规律,撤城关镇、建街道,扩大了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同时,以中心镇为重点,加大乡镇撤并力度,扩大中心镇行政区域,使全县形成“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对进城落户农民实行“低门槛”政策,积极引导农村企业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的工业园区集聚,加速了城市化率的提高,2003年达42%。三是积极实施梯度移民战略,抓好山区海岛农民的“上岸下山”工作。按照“城乡一体,海陆联动”思路,对山区、海岛迁移给予政策优惠扶持,几年来整体搬迁到大陆平原3.8万人。并兴建陆岛大桥6座,把南田、高塘、东门等海岛与石浦镇联为一体,为今后海岛人口大规模迁移大陆城区打下基础。
——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着力点,加强农民转业的各类培训和服务工作,营造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协调整合教育、劳动、农渔、经贸等部门,建立县、镇、村(企业)三级农民培训教育网络。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培育现代化农民带头人。每年结合“中国开渔节”、“三下乡”活动,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采取举行农技报告会、研讨会和深入到农村一线现场开展实用技术指导、传授等方式培训农民,每年受益农民上万人。同时,选派青年农民赴国外留学。1991年以来,赴日本友好县学习各类先进农渔技术,累计达270人。这批人带回新技术、新品种和先进经营理念,为全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注入了活力。如全省率先成功采用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等,都得益于这批优秀农民的作用。二是加强农民转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走向非农化本领。一方面,根据县城产业特色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财政投资上亿元,建成有各类职校、成校13所,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每年为县内外输送建筑、针织、机电等方面专业的合格劳动者1500名以上。其中象山职高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高学校、宁波市首家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另一方面,还积极选送优秀农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到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所进行培训,造就了一批从事二、三产业的能人。在全省率先成立浙大象山干部远程教育中心,并在乡镇、村(社区)建立分中心和网点,拓宽了广大干部和群众教育培训的途径。三是加强劳动就业管理和服务,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服务市场。开展优质职介服务,努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平等的机会,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全县各乡镇(街道)都建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负责掌握农村劳动力转业就业现状和企业用工需求等情况,并开展劳动就业培训服务。同时,将服务中心与县劳动力市场实行联网,建立县劳动用工需求动态资料库,每天在县电视台播发信息,实现了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有序流动和平等竞争。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满足了企业用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