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朱敏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大]
[中]
[小]
摘要:
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前3个月累计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增速快于轻工业5.2个百分点。电子和冶金等六大行业是带动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1.4%,拉动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化工和电气机械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这些行业都属于高耗能工业,对煤炭、电力、石油的消耗量相当高,直接造成能源供应和运输继续偏紧。前3个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16.4%,增速快于发电量增速;煤炭库存大幅下降,价格上涨,电煤供应严重不足;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长22.6%,成品油价格涨幅达到8%。与此同时,铁路部门只能满足40%左右的请车需求。我们认为,煤电油运供应全面趋紧最根本的动力来自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相应产业的超常规、高速发展,而企业对未来预期过分乐观造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放大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的局部过热。因而目前政府推行的有关宏观调控措施是非常必要、及时的,有利于防止新一轮重复建设和银行坏账的进一步增加,避免经济的大起...
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前3个月累计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增速快于轻工业5.2个百分点。电子和冶金等六大行业是带动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冶金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1.4%,拉动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化工和电气机械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这些行业都属于高耗能工业,对煤炭、电力、石油的消耗量相当高,直接造成能源供应和运输继续偏紧。前3个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16.4%,增速快于发电量增速;煤炭库存大幅下降,价格上涨,电煤供应严重不足;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长22.6%,成品油价格涨幅达到8%。与此同时,铁路部门只能满足40%左右的请车需求。我们认为,煤电油运供应全面趋紧最根本的动力来自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相应产业的超常规、高速发展,而企业对未来预期过分乐观造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放大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的促进效应,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的局部过热。因而目前政府推行的有关宏观调控措施是非常必要、及时的,有利于防止新一轮重复建设和银行坏账的进一步增加,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消费结构升级是源动力,而微观主体对这种动力估计过高,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超高增长则是煤电油运供应趋紧的直接原因
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跃上新台阶,汽车、房地产等消费热点持续火爆,全年房地产完成开发投资1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7671亿元,增长34.1%,其中个人购买增长35.8%,所占比重为92.5%,个人购房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汽车工业增势强劲,全年汽车产量449.65万辆,增长33.3%,其中轿车产量202.0万辆,增长幅度高达85.0%。今年这种情况仍在继续,甚至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如前3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1820亿元,增长41.1%,其中住宅投资1407亿元,增长33.7%;轿车生产同比增长36.9%;移动电话机、数码照相机、录像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增长都在30%以上。
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产品的快速发展,必将拉动钢铁、建材、机械设备、化工等产品的热销,使得这些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如前3个月粗钢和钢材生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6.4%和29.5%;水泥生产增长23.8%;平板玻璃生产增长20%;由此带动水泥设备、冶炼设备和矿山设备生产分别增长59.2%、51.5%和43.7%。这些行业的高增长、厚利润对企业和资本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原有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其他行业的资本也想方设法挤入这些快速增长的行业,而地方政府出于获取政绩和扩大税源、银行出于获取贷款收益的目的,也对这些行业大开绿灯,由此造成固定资产的超高增长也就不难理解。1—3月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99亿元,同比增长43%;城镇新开工50万元以上项目19234个,比去年同期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需要相关重化工业作为支撑,而重化工业又是高耗能产业,因而尽管前3个月煤炭、电力、石油生产也保持较快增长,但仍然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出现煤电油运供应的紧张状态。
前3个月煤炭主要产品产销量、价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但煤炭库存持续下降、供应偏紧,价格分歧和运力紧张是焦点问题
1—3月全国共生产原煤36248万吨,同比增加5800万吨,增长19.1%;商品煤销量34828万吨,同比增加5503万吨,增长18.8%,产销总量和增速基本平衡。全国煤炭铁路运量23787万吨,同比增加2856万吨,增长13.6%。截至3月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9845万吨,同比减少1959万吨,下降16.6%。其中煤炭企业库存2544万吨,同比减少187万吨,下降6.8%;主要煤炭中转港口煤炭库存693万吨,同比减少381万吨,下降59.6%。1—3月电煤库存逐月下降,特别是进入3月份以来,直供电厂存煤已下降到10年来最低点,仅在800万吨左右,不足8天用量。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电厂存煤总量只有合理水平的40%左右,大部分电厂库存已接近警戒线,全国有16个省相继出现电煤供应告急,23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冶金重点钢厂精煤库存189万吨,比同期减少63.25万吨,下降25.07%。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煤炭市场价格节节升高。我国为满足国内市场需要,2004年调整煤炭出口配额,国际市场煤炭供求更加紧张。国内市场除西北地区供需基本平衡外,大部分地区供求处于偏紧状态,特别是电力、冶金行业用煤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告急状态。1—3月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184.68元/吨,同比上升14.35元/吨,上涨8.4%。其中供发电用煤平均售价147.36元/吨,同比上升9.48元/吨,上涨6.8%。尽管煤价进行了上调,但并没有改变目前各行业旺盛的煤炭需求。
造成当前煤炭供需偏紧的原因:一是需求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与煤炭密切相关产业产品产量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和发展速度。如1—3月全国发电量4794亿千瓦时,增长15.7%,其中火电完成41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3%,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7.6%。生铁产量5673.3万吨,同比增长26.0%;粗钢产量6146.65万吨,同比增长26.4%;钢材产量6726.46万吨,同比增长29.5%;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品总产量311.99万吨,同比增长21.3%。显然,上述行业的高速发展,仍以煤炭产品的高消费作为支撑。二是供需双方的价格分歧。电煤价格成为影响电煤供应的主要因素。煤价在价格回归的竞争中攀升较快,平均市场价格高于电煤价格40元左右,最多的高达100元/吨。由于年初全国直供电厂电煤订货合同量只有2.8亿吨,比实际需求量少得多,难以满足正常需要,但电厂拒绝电煤价格随行就市,部分产煤省区电煤合同迟迟签不下来,因此影响了电煤供应。三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本省煤炭出省,也造成了煤炭供需紧张。今年以来,山东、河南、安徽、贵州等省份都先后通过行政指令形式,要求煤炭企业优先保证本省的电煤供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电煤市场的供需平衡,加剧了电煤紧张。四是受铁路运力不足限制。虽然1—3月铁路外运煤炭23786万吨,超进度1110万吨,同比增运2856万吨,增长13.65%,但是由于全路运力紧张,铁路部门只能满足40%左右的请车需求,许多煤炭企业存煤无法调剂,煤炭增长与运力增长不同步。
全国电力供需双双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工业用电强劲增长和电力供给制约成为电力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
1—3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05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7%,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全国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大大增加了对电力的需求,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1—3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6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3.48%,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9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用电量增长率均在20%以上,推动重工业用电增长率高达18.63%,高出轻工业用电增长率4.7个百分点。但受去年同期高增长基数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三次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均有所回落。由于用电需求持续快速增长,1—3月全国有24个电网出现拉闸限电现象,拉闸限电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浙江、山西、蒙西、河北南网、福建、湖南、四川、宁夏等电网供需矛盾突出,缺电严重。
造成电力供应紧张的供给制约因素:一是电力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低于用电需求增长速度。由于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几年低于全社会用电增长速度,造成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足。在装机总量短缺的情况下,尽管各地普遍采用提高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的措施来增加电量供给,但由于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已处于1512小时的高位,受负荷特性限制,继续提高利用小时已经非常困难。1—3月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和南方电网公司系统最大电力缺口分别达到1700万千瓦和500万千瓦,拉限电损失电量分别为53亿千瓦时和14.7亿千瓦时。二是电煤供应不足和来水偏枯影响部分机组出力。受电煤价格及运力的影响,部分火电机组由于“无米下锅”而不得不停止运行或低负荷运行,降低了电力供应能力。福建、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水电比重较大的省份,在枯水季节水电减发严重,造成电力供应的季节性短缺。三是电网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存在电网瓶颈制约。国家取消了电建基金和供电贴费政策,加之电费拖欠严重,电网建设资金来源锐减。由于所需资本金存在较大缺口,电网建设相对滞后,部分电网的主网架相对薄弱,电网结构不合理,存在输配电网“卡脖子”现象,限制了电网对电力资源的调配能力,造成有的地区窝电,而有的地区缺电的尴尬局面。
我国原油供需原本就存在较大缺口,而电力紧张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近年来我国原油增产幅度非常有限,国内原油供应量平均增幅约为1%,而国内需求却以平均5%左右的幅度增长,造成原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差额就需要进口原油来弥补,这使得我国对国际原油的依存度由2001年的25%左右上涨到今年的近40%。今年1—3月,我国累计生产原油4261.63万吨,同比增长2.4%;而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22.6%,其中汽油、柴油分别增长23.4%和22.3%。目前受电力供应紧张影响,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使用柴油发电的情况继续呈现增加趋势,加大了柴油供应压力。3月份我国原油加工量达2150万吨,从目前原油加工能力及需求增长过快的情况分析,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供应形势依然严峻。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只有通过进口来解决,今年前3个月,我国进口原油3014万吨,同比增长35.7%,预计全年原油进口数量将突破1亿吨。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石油需求旺季到来等因素拉动下,今年国内原油和成品油需求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我国原油消费量2.7亿吨,汽、柴、煤油三大类油品消费量预计达到1.36亿吨,比2003年增长4.6%;市场价格在基本保持上年水平的情况下有所上扬,石油加工行业利润保持上升趋势,但增幅会有所下降。目前全国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仍较紧张,夏季到来后,供电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燃料油需求将趋于旺盛,从而加剧了原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由于我国石油大幅增产潜力有限,因而对有限的石油资源如何开发和有效配置,成为解决我国石油短缺最为现实和有效的一条途径。
促进煤电油运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应该说,煤电油运供应紧张是我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必然结果,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必然性。目前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科学规划,在采取措施缓解总体供应紧张状况的同时,做好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工作,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防止大起大落。
一是加快建设一批电源、电网项目,解决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可有效缓解对石油、煤炭资源的需求压力。要统一规划电源、电网建设项目,适度超前建设电网,切实解决部分地区有电送不出的“卡脖子”现象。对前期工作做得好、符合国家对煤、水、环保、运输和市场要求的电源项目,应加快审批进度;对于在建项目,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力争提前投产。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电力项目建设无序发展的苗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二是协调煤电运平衡,建立稳定有序的电煤市场。目前的煤量、煤运、煤质问题和煤价波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力发展和电力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应抓紧研究建立协调煤质、煤价、煤运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日常调运工作,强化月度计划管理,对汽(车)运煤、跨路局运输、港口中转等情况进行跟踪和协调;引导和促进大型发电企业与大中型煤炭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鼓励大型坑口电站实行煤电联营,节约投资,保护环境,避免重复建设;加大力度投资建设一批大型矿井,并适当减少煤炭出口,增加进口。
三是认真研究各种安全增产煤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当前要在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煤炭生产供应能力,科学组织,挖掘潜力,增加产量。在建矿井要加快建设,缩短工期,争取早日形成生产能力。要继续坚持确保重点订货合同兑现,加强与用户协调,合理解决合同外煤炭供应问题。要通过煤电联营、厂矿合作形式,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风险共担的供需关系。推动矿井高产高效建设,用集约化生产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关闭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对环境影响大的矿井。
四是对高耗能产业继续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国家应尽快制定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采取必要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对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遏制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当然要限制的首先是不符合规划、违反程序、擅自开工的高耗能企业,对于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规划和审批程序建设的企业,应当区别对待,保持国家产业政策连续性,不宜一刀切。
五是进一步规范电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电力供求的调节作用。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发电、售电环节实行市场定价,输电、配电环节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合理成本、合理盈利、依法计税、公平负担”的原则定价。为缓解目前的用电紧张压力,尽快在发电方面建立上网电价与发电成本联动的价格机制;在售电方面实施灵活的峰谷电价,用价格杠杆引导用户优化电力消费行为;清理不合理的优惠电价,抑制高耗能产业对电力的需求。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