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经济取得了1997年以来最快增长,速度达到9.1%。应该说,这是多年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取得实效的结果,更是延续多年的努力扩大内需政策成功实施的必然结果。但从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看,政府调控经济、启动内需的任务仍然很繁重,其难点是如何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协调增长。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
最近几年,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相对而言,投资需求的增长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需求显得不足。
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而且,增长幅度在逐步扩大。2000年—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分别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高0.6、2.9和8.1个百分点。特别是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26.7%,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只增长9.1%,二者增幅差距达17.6个百分点,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增长明显不协调。二是投资率进一步上升,消费率进一步下降。1997年投资率为38%,此后连续4年下降,2000年下降到36.4%,2001年重又开始上升,2002年上升到39.2%,2003年进一步上升到41%左右;与之对应,消费率由1997年的58.2%连续四年上升到2000年的61.1%,2001年重又开始下降,2002年下降为58%,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55.2%左右。20世纪90年代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平均投资率约为20%,与之相比,我国投资率偏高16个百分点,消费率偏低17—18个百分点。三是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由最高年份1999年的76.3%下降到2003年的33.7%;总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由最低年份1997年的20.6%上升到2003年的70.9%。
从消费需求结构看扩大消费的重重点
从消费需求的结构来看,居民消费占78%左右,政府消费占22%左右。政府消费占GDP的12.1%,与2001年美国2%、澳大利亚1.3%、韩国3.3%相比,即便扣除各种不可比因素,我国政府消费的比重也已经很高,政府消费扩大的潜力已经有限。所以,扩大消费需求,重在扩大居民消费。那种在短期内通过扩大政府消费来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显然是不可取的。再从城乡居民消费来看,2002年城镇居民消费占56.4%,农村居民消费占43.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797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2259元的3.53倍。显然,农村居民消费严重偏低。由此看来,在继续扩大城镇居民消费的同时,重点应该放在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上,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这是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着力点。
从消费与收入关系看消费增长的动力
从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来看,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已经超过收入增长,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我们利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入做回归分析,结果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是1.15,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弹性是0.985,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1.1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长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就增长0.985%。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直接决定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水平。所以,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归根结底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减缓,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最近五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3.8%,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低5.6个百分点。这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居民收入增长严重滞后于GDP的增长。1978年以来,GDP增长了8.35倍,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2倍。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增长,也是当前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收入预期不确定,储蓄意愿增强。虽然经济不断增长,但人们对收入预期并不很乐观,相反,由于不确定因素增多,居民预期支出增加,消费谨慎,储蓄意愿增强,造成当前即期消费不足。
收入差距大,消费倾向低。由于城乡、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地区之间等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消费断层,有消费能力的无消费意向,有消费意愿的却无消费能力。居民的总体消费倾向下降,影响了消费的增长。
消费信贷不能适应部分居民的消费需要。一方面,部分收入预期不好的居民储蓄意向加强,抑制了消费;而另一方面,收入预期好的居民希望借贷消费,但却由于目前消费信贷成本高、手续繁杂,范围小、品种少,仅限于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不能满足这部分居民的消费需要,也阻碍了消费。
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居民消费热点已逐步转向住房、教育、旅游、电子、信息产品、医疗保健服务和汽车方面,但就目前而言,这些领域的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农村,由于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协调增长的政策建议
增强消费意识,以消费促投资、促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条件下,生产投资处于主导地位,普遍的观念是“重生产、轻生活(消费)”、“高积累(投资)、低消费”。而如今我国已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买方市场已然形成,消费既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社会经济循环的终点,又是起点,居国民经济循环的主导地位。所以,生产投资应该向消费看齐,以消费促投资、促生产。要鼓励消费,引导投资,保持投资、消费协调增长。
把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着力点。对城镇居民要继续保持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增长势头,增加居民现实收入,改善收入预期。对农村居民,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中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争取使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增长。
进一步鼓励信贷消费,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和规模。对于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总体上压缩银行信贷是必要的,但同时要区分信贷投向,不能搞“一刀切”。消费信贷不但不应该压缩,还应该鼓励、支持,甚至要扩大消费信贷范围,拓宽消费领域,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和形式,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创造新的消费信贷金融工具,努力扩大消费信贷规模,继续提高信贷消费对居民总消费以及GDP增长的贡献率。
引导居民消费预期。居民即期消费不足,银行储蓄存款迅速增加的情况表明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预期未来的消费支出将扩大。未来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子女教育消费支出和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支出两大方面。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清理教育乱收费,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农村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居民对教育消费支出的预期;在医疗、失业、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快改革步伐,健全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最低限度的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因病返贫,为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提供制度保障。
适当控制投资需求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避免增长速度的大起大落。鉴于投资需求的大幅增长将导致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因此,应从总量上适当控制投资需求的增长,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对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进行适时适度的微调,实质性地控制投资需求的膨胀。而在投资结构上,对那些投资有过热现象的行业,如房地产、汽车、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要防止新一轮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多种手段遏制这种不良趋势,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