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二战以来,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发展陷入极大的片面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达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全世界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地区遭到毁灭性破坏。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加大,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海洋污染加剧、森林覆盖率减少,物种灭绝加速;荒漠化和水资源危机并发。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冲突加剧,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前景的忧虑不断增加。早在1968年,全世界的100多位科学家和名流政要汇聚罗马,成立了“罗马俱乐部”。就人类发展面临的种种环境资源问题,终于在1972年发表了世界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敲响了世界发展的警钟。经过20年的争论与探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新名词广为流传,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中国政府庄严承诺要认真履行。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达成共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国学者对该定义作了补充,认为不仅是当代和后代人的问题,还应包括一个族群或国家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别的族群或国家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公平性。主要包括本代人的公平和代际间的公平两方面。2、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繁衍的自然系统。不应超越地球空气、水和土地自然资源的承载力。3、共同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持续性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和责任,是所有国家应该遵守的原则。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目标
当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时候,中国的问题更为突出。1、人口多,人均资源低于世界水平,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例如:56%的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或荒漠区,70%的国土面积受季风气候影响,55%的面积不适宜人类生存等。2、人力资源差异悬殊,贫富差距加大。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0.3,0.4是一般国际的警戒线。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消除贫困和提高生活质量。3、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污染触目惊心。比如,我国的GDP能源消耗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倍左右。据对全国七大水系的监测,40.9%的断面已丧失使用价值。
中国的21世纪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本世纪初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缺陷
1.负外部效应对可持续发展的破坏。在市场经济的交易活动中,当一种消费或生产经营活动对第三方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时,就产生了外部效应。而且,如果第三方付出代价未获得补偿,负外部效应就产生了。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一家大型钢铁厂向河流排污,那么下游的靠灌溉或渔猎为生的居民就成为了负效应的受害者。汽车尾气在城市排放,儿童和无车的居民就成为受害者。城市房地产开发侵占绿地、野蛮拆迁都使居民成为受害者。由于受害的个体阻止负外部性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受害的个体又无能力集体行动。消除经济活动中的负效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2.中国社会转轨时期的产权缺陷是负外部效应产生的直接原因。传统的计划经济缺乏有效约束的产权制度,无法形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效应制约机制。比如,在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时代,即使钢铁厂向河流下游排放污水,污染的土地是人民公社所有。农民个体不是土地的所有者,无能力也无积极性来制止钢铁厂的负效应。钢厂的经营者并不会为排污承担个人经济风险。私人产权企业的负效应由于受害者的制止成本问题同样会蔓延。不过私有产权的负效应制造者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负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必须由政府来矫正。目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制度上完善来实现还是个薄弱环节。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1.摒弃传统的GDP挂帅的增长模式,大力实行绿色GDP的增长管理。GDP只是一个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的经济活动结果。传统的GDP增长模式弊端巨大。主要表现在:传统的GDP反映经济量的增长,无法体现整个社会的进步状态和贫富差距的合理程度。比如军火生产、排污的化工厂同样增加GDP,但是人们的福利并没有同步增长。GDP无法体现其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公平。一个林场砍伐森林,当地的GDP增加,但环境损失的代价在GDP中没有得到体现,林场周围受到影响的居民和受益者之间也不够公平。
绿色GDP是对传统GDP的一种发展理念上的扬弃,是扣除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2.加快市场化进程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无数企业生产活动的负外部效应是破坏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微观原因。应加快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企业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负效应。比如,上游的化工厂排污,下游的农场肯定受损。在利益主体明确的前提下,农场和化工厂之间就会展开利益博弈。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化工厂要么赔偿损失,要么接受政府更加严厉的处罚。为了减少污染,社会补偿最大化,政府可以将化工厂的排污权拍卖,只准付费最多或排污最少的企业生产。
3.转变政府职能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既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又是微观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参与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市场经济社会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当好裁判员,保护产权、维护公平、减少社会的运行成本。比如,污染发生后,如果让农民个人与化工厂交涉,农民个体的成本非常高。每个个体联合起来,集体行动,社会成本仍然非常高。而且很难有有效的联合。只有政府有力量低成本地制止不合理的污染行为。
4.强化政府官员个人责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是由众多官员个人组成的集体。官员是实现政府目标、捍卫社会利益的具体执行者。必须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放弃传统的GDP挂帅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使官员个人的升迁与整个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结合起来。深圳已率先实行用环境、社会公平等综合指标考核官员的体系,明确不再以GDP考核干部政绩。只有改变考核体系,官员才有最大的积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去制止负外部效应的行为发生,保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公平、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