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级政府都特别重视粮食生产问题,因为它既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又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2003年初,西藏自治区财政厅组织区计委及有关部门专家,对本区7地(市)5个县72个乡201个行政村不同类型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居民763户,其中有效样本700户,获得农牧民食品消费结构方面的翔实资料。本文以此调查资料为基础,并结合2002年统计年鉴和有关历史资料,对西藏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及粮食供求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未来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在一体化的市场供求中,对于西藏自治区这样资源环境相对独特的缺粮省份,不应过分强调粮食的自给,而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与内地农区甚至是国际上主要农业大国互补型的市场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
西藏粮食生产及消费状况
西藏自治区气候高寒,大部分地区不适于发展粮食,居民以糌粑、牛羊肉和酥油为主食,粮食一直是困扰西藏发展的主要因素。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农业有了飞速发展,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370kg/hm2,增加到2001年4934kg/hm2;油菜籽单产由519kg/hm2增长到2592kg/hm2;人均粮食拥有量由1978年的287.1kg增加到2001年的387.3kg。居民食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人均肉类、奶类的占有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1年,全区人均占有肉类和奶类分别是1978年的2.7倍和1.74倍。到目前,全区人均粮食、奶类、牛羊肉等的拥有量已经超过了居民的平均需求量,在主要粮食生产县和主要牧业县都出现了粮食剩余以及畜产品剩余。
随着西藏与内地交流的增多,农牧民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农牧户主食中大米和面粉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糌粑消费量日益减少。据对7地(市)24个县700户居民的调查,每人年平均消费粮食269.02kg,但大部分消费的粮食为购入的大米和精面粉,自产粮食的消费在粮食总消费中仅占42.54%。
西藏城市居民粮食消费少于农村居民,对外来粮食的依赖性更大,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粮食86.5kg,主要为大米、面粉等,本地粮食的购买比重小于10%。
目前,全区粮食消费仍以主食为主,饲料、生产、出售用粮等所占的比例很小,全区粮食出售比重不到10%,不少农户粮食剩余较多,有的农户甚至有剩余5—7年的粮食。由于目前粮价偏低,广大农民生产的粮食质量较次,因此粮食出售困难。那曲、阿里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牧民消费粮食多通过购入获得,但这些牧户在购置粮食时更多的是购入大米、面粉等加工产品,有时用牛羊交换青稞,但数量较少。调查中发现,青稞在农牧民主食中所占的比重为53.47%,其中那曲地区这一比重仅为20.02%,可见西藏自治区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结构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
西藏粮食安全分析
自1990年以来,西藏居民的原粮消费年均增长3.78%;人口年均增长1.27%;粮食单产年均增长3.76%。根据这一增长速度,考虑生育政策、各种自然灾害及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结合居民食品消费状况,分别预测2005、2010、2015、2020年的粮食需求。在2001—2020年20年时间里,粮食单产增长速度采取低位方案,保持在2.13%;人口增长速度采用高位方案,即2001—2020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平均为1.04%;人均需求粮食2010年保持在400kg的我国平均值状态,2015年达到420kg,2020年保持450kg的高水平;耕地面积保持不变。预测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即使全区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长率(1.04%),在目前生产能力下,不增加耕地面积,保持现有单位面积产量不变,不输入外来粮食,全区粮食仍有较大的剩余。一方面由于西藏粮食质量较差,在国内甚至西藏自治区内的市场非常有限,剩余粮食很难通过出售的途径变成农民手中的现金。另一方面,由于粮食加工业的滞后,剩余粮食转化困难,原粮的大量剩余给全区仓储、运输带来较大压力,粮食的积压和剩余会减弱全区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事实上,西藏农牧民粮食消费中已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依赖外来粮食,特别是内地大米、面粉等在西藏有较大的市场,若考虑到这一因素,西藏地区粮食的剩余量将更大。
西藏未来粮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西藏自治区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分析及粮食安全预测可以看出,目前西藏不是粮食不足,而是粮食质量差,积压多,出售难的问题。另外,居民生活消费中对肉、奶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加大畜牧业发展力度,而目前大部分草场处于超载状态,天然草场退化严重,如不加大草场建设投入,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弹性和空间将十分有限。基于此,笔者对自治区未来粮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宜发展化学化农业。西藏自治区属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农药、化肥的施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量,但从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看是不利的,加之自身的气候、环境状况也决定了西藏不可能建成如内地江汉平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一类的商品粮基地,西藏粮食的品牌应是纯天然无污染,因此,不宜依赖大规模化学能的投入来增加单产,即粮食生产不宜以片面提高单产为追求目标,而应该在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创造绿色有机粮食、开发特色优势资源上下功夫。
2.不应再大规模建设粮食基地。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持区域粮食稳定提高的保障,对其投入也是我国粮食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加大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保护的力度,才使我国粮食稳定在自给有余的基础上。西藏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为提高西藏粮食产量、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一江两河”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为自治区粮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西藏适宜发展农业的地区主要在藏南和藏东南沿江河谷地带,空间非常狭小,这里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开发;而且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粮食生产受限制较大,西藏小麦的质量较差,居民消费中一般以外来面粉为主,本地小麦很多时候只作为饲料。因此未来不应再投资兴建大规模的高产稳产粮食基地,而应立足于现有基地,提高区域粮食质量。随着西藏粮食日益达到自给有余的状态,农民生产粮食的边际效益在不断下降,加之居民对本地粮食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减弱,在这一前提下再过高强调西藏粮食自给,生产低质量的粮食是不符合实际的。未来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必然进一步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应与内地主要农区形成互补,发挥西藏的资源优势与特色。
3.加快畜牧业的发展。西藏农牧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依赖较多肉、奶等产品的习惯,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区畜牧业发展较缓慢,居民肉、奶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剩余粮食难以转化。建议政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剩余粮食转化,同时保障农区居民的肉奶供应,促进西藏农区经济发展。
4.加大扶持粮食科学基础研究和加工企业的力度。目前,许多农民的富余粮食都是自然存放于家庭中,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建议政府加大对粮食科学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分析西藏粮食(特别是青稞)的主要成分、营养结构、基因优势等,探寻和提高其药用、食用价值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扶持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增加本地粮食的附加值,将西藏特产——青稞及其他粮食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