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和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种意见认为人民币汇率水平应完全由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应该一步到位地回归到一个由市场决定的合理的水平;另一种意见认为人民币汇率水平应该由市场和宏观调控的双重力量决定,人民币汇率应该保持在一个有限的幅度内上下波动;再有一种意见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应该继续保持与美元的汇率挂钩,维持现有政策不变。笔者认为,当前讨论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合理以及如何调整人民币汇率决定政策,应该从我国内外均衡的角度,从国内现行的经济制度改革和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综合考虑,也就是说,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应服从和服务于内外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应将内部均衡置于首位,并由此决定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步骤、方式和手段。
1994年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近几年来的市场表现说明,人民币汇率已异化为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这一制度在稳定我国外汇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内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制度已越来越显示出与我国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要求不和谐的一面,主要体现在非市场化的汇率生成机制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不合理的外汇管理制度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以及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同时现行的外汇体制还与微观经济主体效益提高、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和资本项目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相背离。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制度。
首先,改革以前不合理的汇率管理制度和外汇管制制度,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有利条件。1994年,我国外汇制度大力改革,形成了新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主要特征是以控制企业结售汇来控制外汇需求,使汇率有一个稳定和可控的变动区间,同时中央银行被动地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正是这种汇率生成机制使得我国外汇占款过大造成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基础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数量越来越大,从而对我国独立货币政策的实施造成很大障碍。由于资本的高流动性,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当局无法实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独立货币政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维持内部均衡是首要的目标,这就要求实施独立的支出调整政策,但基于上述原因,使该政策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如果人民币的汇率决定继续长期保持现行的政策不变,真正的风险是现行的汇率制度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繁荣与稳定所构成的威胁。并且,由于我国现行的汇率体制而形成的大量外汇占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偏低,造成了资源配置中的浪费,同时加大我国银行体系的负担,这都不利于银行系统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从提高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僵化的外汇管理制度会增大企业经营成本,束缚企业经营决策的手脚,给企业经营管理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和负担,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独立自主决策机制的实现。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适当放宽外汇管制。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快速攀升,截至2003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838.63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放宽经常项目下各类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以及对外汇账户的限额方面的管理,放宽出境携带外汇限制,提高个人出国换汇的指导性限额标准,允许移民、非居民的国内资产可以兑换汇出以及允许资产转移等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更加市场化,使得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二是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未来选择的方向是逐步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和实现盯住多元化货币,走向真正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和全面可兑换。

其次,调整贸易政策和战略以适应经济均衡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提供物质保障。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基本影响因素在于经常项目贸易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放在了扩大出口上,通过扩大出口刺激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如何做到更加有效地利用世界经济舞台,为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充分的保障,这就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和战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更多地学会利用国际惯例和更深层次地开展国际合作。由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会更多地造成资金技术往来的增加,从而使得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并且为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物质保证。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客观上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这就需要进口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设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调整贸易格局,对于有些我们本身不生产或生产成本很高、根本不具有比较优势又不能作为幼稚产业给予扶植和保护的产品,应该允许进口。也就是说,进口国内成本相对较高和不具有优势禀赋或相对优势的产品,出口国内成本相对较低和具有优势禀赋或相对优势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利。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增加进口。引进重要技术装备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现有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效率的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优化经济结构。同时,增加能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资的进口,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使进口与出口保持一样的增长速度,保持进出口的平衡,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二是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的重点,解决出口结构问题,就是说对那些技术含量高、出口有前途、短时期内需要国家扶持的产品实行出口退税,而对于一般贸易商品、生产附加值低、负外部效应高的产品减少或者取消出口退税。三是继续按照WTO的要求,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
第三,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制度改革,适应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为最终实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目标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就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感觉到,国内的部分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这正是政府鼓励它们到国外投资的时候。中国需要一些跨国的大企业,为满足这种大企业的发展需要,开放资本账户是必然的。随着我国国内投资场所的渐进开放和资本流入数额的增大,资本项目顺差额越来越大,这部分资本的流入在分享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应该如何应对资本大量流入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如何使我国国内资本可以分享国外经济利益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需要渐进开放资本账户,使得国内资本可以向外流动。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支持各类企业在国外投资、开展业务,简化投资的手续、兑换及汇出。在国内企业刚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现阶段,我国政府不仅需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更应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推动,以促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二是考虑开放QDII,允许国内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投资。去年以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于国内证券市场已经顺利启动,可以考虑开放QDII,使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有机会投资于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