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国隆冬时节,山乡田野寒气逼人。步入江西于都县的百里梅园,却使人们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道路两旁盛开的素梅象云海白茫茫一片,当你被这迷人的景色振奋之时,更有阵阵扑鼻的清香,令人陶醉。真叫人有“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此乡不是梅”之感慨。于都人自豪地说“自古以来,人们只知道大余的梅岭好赏梅,如今到于都来不但能赏梅,而且能尝梅”。三国时一代枭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千古美谈,曾使不少文人墨客把喝青梅酒当做人生一大幸事,如今,你到于都的酒家客栈随时都能品尝到甜美诱人的青梅果酒,还有青梅糕、青梅饮料、青梅蜜饯等青梅系列产品,令人回味无穷。
沿着梅园走进村庄农舍,又是一番新鲜景象:三五成群膘肥体壮的奶牛与整齐漂亮的牛棚。一片片绿油油的“黑麦草”,挤奶农妇带着收获喜悦的笑容……。
于都县的老表对我们说:“你们看到的梅园与牛群,就是于都县政府着力扶持的‘美女’工程”。乍一听,甚感纳闷:“还有什么‘美女’工程?”“不,是梅牛工程。”随行的财政局干部小李告诉我们,因为老表普通话说不标准,习惯把“牛”字说成“女”字,所以常使人将“梅牛工程”谐音为“美女工程……”。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起“田螺”姑娘的故...
南国隆冬时节,山乡田野寒气逼人。步入江西于都县的百里梅园,却使人们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道路两旁盛开的素梅象云海白茫茫一片,当你被这迷人的景色振奋之时,更有阵阵扑鼻的清香,令人陶醉。真叫人有“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此乡不是梅”之感慨。于都人自豪地说“自古以来,人们只知道大余的梅岭好赏梅,如今到于都来不但能赏梅,而且能尝梅”。三国时一代枭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千古美谈,曾使不少文人墨客把喝青梅酒当做人生一大幸事,如今,你到于都的酒家客栈随时都能品尝到甜美诱人的青梅果酒,还有青梅糕、青梅饮料、青梅蜜饯等青梅系列产品,令人回味无穷。
沿着梅园走进村庄农舍,又是一番新鲜景象:三五成群膘肥体壮的奶牛与整齐漂亮的牛棚。一片片绿油油的“黑麦草”,挤奶农妇带着收获喜悦的笑容……。
于都县的老表对我们说:“你们看到的梅园与牛群,就是于都县政府着力扶持的‘美女’工程”。乍一听,甚感纳闷:“还有什么‘美女’工程?”“不,是梅牛工程。”随行的财政局干部小李告诉我们,因为老表普通话说不标准,习惯把“牛”字说成“女”字,所以常使人将“梅牛工程”谐音为“美女工程……”。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起“田螺”姑娘的故事,说一贫穷的青年,因遇上“田螺”仙女而发家致富。因此,在我的心灵中,美丽与财富成了同义语。说实在话,这满山遍野的梅花与牛群汇成的美景并不亚于“田螺”仙子的倩影。说起于都县这“梅牛”工程,还有个艰难的发展过程。它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还归功于各级党政与财政部门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办实事的结果。
于都县,曾因红军长征“第一渡”而闻名于世,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世代依附土地的农民仍处在贫困之中,如何使这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成了压在县领导心上的头等大事。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四个并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粮与种草并举、种植与养殖并举、养猪与养牛多种养殖并举、山下与山上并举。四个并举的发展思路像春风吹绿了贫脊的山乡,迎来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春天。
种青梅,并非于都的传统产业,也有其发展的一段历史。青梅含有人体所需多种维生素,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保健食品,据说日本一个长寿村,100多岁的老人均有每日吃青梅的习惯,所以青梅在台湾、日本等地很畅销。几年前,一位台商在于都开办了一家加工蜜饯的“主味”食品公司,但加工的原材料大部分靠外地运进,公司老板发现于都的气候与土壤很适合种青梅,于是,他要求农户种青梅,但种了几千年稻田的农民总是感到只有种粮可靠,不愿轻易改变传统的产业模式。县领导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一情况,认识到种青梅是市场前景看好,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一项农业产业,只有政府大力引导与支持,才能使种梅变成农民愿意接受的一项产业。因此,政府在财政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几十万元贷款贴息资金,用于鼓励农民种梅。在政府的关心资助下,农户种梅的热情空前高涨。1998年的一场霜冻使赣南方兴未艾的柑桔产业近80%遭受冻灾,于都县果农损失9000多万元。而生性耐寒的青梅却在霜冻中安然无恙,更坚定了种植青梅农户的信心。几年下来,种青梅的农户一个个都发了。靖石乡靖樟村刘家兄弟是头脑精明的庄稼人,看着祖辈种田受穷,便打算弃农经商,搞起了钨砂买卖,没想到一下就亏了4000多元。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在田土上寻找出路,听说种青梅效益好,1993年,大胆种青梅120亩,2002年进入盛果期,年获纯利15万元。为解除农户发展青梅的后顾之忧,实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县委、县政府又引资兴办了年消化1000吨青梅的青梅酒业公司,同时,在发展规划时将县森林公园与百里青梅走廊连成一片,把种植青梅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使青梅成了县农业与旅游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
于都县靖石乡的屏山,海拔1000多米,山峦叠嶂,山下是繁茂的原始森林,到山上却是另一种奇观,5万亩连绵起伏的草地一望无际。如此肥沃的资源,千百年来竟无人问津,实在是一大遗憾。几位有经济头脑的人上山游玩,发现这一资源后,合伙筹资10几万元在山上养了几十头菜牛。但因部分牛适应不了山上变化无常的气候,冬季未过,就死掉1/3,几位养牛的人卷起铺盖纷纷下了山。这件事引起了乡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县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第一次在屏山上养牛遭受很大的损失,但还是有2/3的牛存活下来了,养牛失败的原因并非是山上不能养牛,而是养牛的方法不对,养牛的条件还有欠缺。于是乡领导及时将在屏山发展牧业的思路向县领导汇报,争取上级在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号召村干部投资投劳,从山下修起一条通往山顶的道路,县里还将屏山的资源环境拍成照片送往上级有关部门,广泛地宣传,引起农业部领导与有关专家的重视。经考察认定屏山乃是南方第二大牧场,有着非常大的开发潜力,于是国家农业部无偿投入300万元,县财政投入450万元专项用于改善屏山牧业环境。沉睡了千年的屏山终于在脱贫致富的激情下苏醒了。
为实现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县里成立了屏山牧场,考虑山上冬季不适宜饲养奶牛,乡政府又鼓励农户在山下种草,为扩大养牛业,乡里成立了科技示范服务站,县领导还将银行等部门的负责人带到靖山乡黄沙村开现场办公会,鼓励农户种草养牛。农民勤劳肯干,但最害怕的就是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尤其是饲养奶牛,投入较大,买一头奶牛就得花1万余元。挤出的牛奶能否有销路,市场的价格是否看好,还有奶牛的繁殖、防疫等难以预测的风险,都是农户非常心的事。县乡干部认识到,要鼓励农户养牛,关键要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帮助农民解决面临的难题。县里及时成立了屏山牧场奶业公司,以公司带动农户发展奶牛业。奶牛的配种、防疫等工作由政府下属的防疫部门负责,农户只要将鲜奶送到牛奶加工厂,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农户曾庆寿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种了几亩草,没想到每亩地竟赚1000多元,比种田强了几倍。见政府对养牛给予贴息贷款与奖励支持,曾庆寿又试着养了19头奶牛,一年下来,年收入达到18万元。俗话说“有样无样,看看世上”,看着别的农民发家致富,贫穷的农户一个个跃跃欲试,跟着种草养牛。如今,全村266户农民养牛达1000多头,每天,农户只要提着桶到牛棚去,就能挤出价值50元的鲜牛奶,平均每头奶牛一年能净赚10000余元。村干部告诉前来参观的人们,养牛业已成了黄沙村农民发家致富的黄金之路。
看着养牛如此高的经济效益,周边乡镇的农户一个个都全身发热了,有80户农民到县政府要求养奶牛。但对尚处在温饱线上的贫困村民,缺乏投入仍然是个首要解决的问题,靠政府投资,全县“梅牛工程”需要投入1000多万元,对于吃饭都困难的于都财政来说,投入这么大的资金显然是不现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挥财政资金的“钱引子”作用,用四两拨千斤之术启动金融资金的投入。因此,于都县财政部门决定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资助农民向银行贷款,结果财政只用了50万元,便带动了农民与社会力量1500万元的投资。同时,县委、县政府又通过招商的形式,引进浙江一家公司投资3000万元兴办起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奶制品企业,确保农户扩大产业规模后产品的销路。养奶牛,曾是北方大草原的故事,而今,却成了赣南乡村农民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