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徐放鸣
[大]
[中]
[小]
摘要:
2003年,我国GDP达到116694亿元,全年经济增长率9.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对外贸易增长37.1%。同时也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止跌回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大幅度上涨,信贷规模超常增长的现象。面对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看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已经出现了过热的倾向。持这种观点的人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樊纲为代表。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投资和信贷增长都已经过猛,工业增加值接近20%。我国1988年和1993年两次经济过热,都是投资和信贷双膨胀引起的,这次投资高增长与货币信贷大投放,已经与历史上出现的投资和信贷膨胀十分接近。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正常的,但通货紧缩趋势仍然存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刹车容易启动难”,目前不存在过热现象。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不仅没有过热,可能有些地方还偏冷,特别是消费需求还比较弱。若扣除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仍为负增长,通货紧缩趋势依然存在。第三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已经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苗...
2003年,我国GDP达到116694亿元,全年经济增长率9.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对外贸易增长37.1%。同时也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止跌回升,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大幅度上涨,信贷规模超常增长的现象。面对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看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已经出现了过热的倾向。持这种观点的人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樊纲为代表。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投资和信贷增长都已经过猛,工业增加值接近20%。我国1988年和1993年两次经济过热,都是投资和信贷双膨胀引起的,这次投资高增长与货币信贷大投放,已经与历史上出现的投资和信贷膨胀十分接近。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正常的,但通货紧缩趋势仍然存在。持这种观点的人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为代表。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特点是“怕冷不怕热,刹车容易启动难”,目前不存在过热现象。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不仅没有过热,可能有些地方还偏冷,特别是消费需求还比较弱。若扣除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仍为负增长,通货紧缩趋势依然存在。第三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已经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苗头。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同志以及美林证券、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世界著名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在房地产、钢铁、汽车、电解铝等领域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在部分地区出现盲目建设的势头。另外,受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显现。
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客观地描述了当前的经济状况。为了准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对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作一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和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部分行业出现盲目扩张的苗头
2003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增幅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高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4%。同以前年度相比,工业投资高速增长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首要特点。2003年工业投资为14494亿元,比上年增长39.3%,其中,增速最快的三个行业依次为冶金业、有色金属业和纺织业,分别达到87.6%、69.1%和67.1%。第二个特点是投资的主体以国有经济实体为主。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国有及其他单位累计完成投资424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4%。第三个特点是全年新开工项目较多,数额较大。2003年新开工项目12.1万个,比上年多开工11 156个项目,增长10.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8298亿元,同比增加54.7%。
在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暴露出的最严重问题是部分行业出现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制造等行业投资增长迅速,这些高能耗产业的过度投资在短期内直接引发了铁矿石、煤炭、电力、石油等原材料和能源的紧张局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还将造成地区性产业趋同,进一步加剧产业竞争和行业竞争。
我们认为,此轮投资扩张虽然有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出现局部消费热点以及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所起的推动作用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换届效应作用下,大上园区开发和市政设施改造项目,加剧了基本建设投资的热度。2003年地方新开工项目的增长速度接近40%。除了直接投资之外,地方政府还间接支持和诱导了企业投资。如间接承诺给予企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条件,就起到了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风险的效果,进一步刺激了钢铁、汽车等行业非理性的投资冲动。此外,银行信贷规模和民间投资的扩张也是造成当前投资增长偏快的重要因素。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3年的投资中,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为主,总量分别为21753亿元和10779亿元了,比上年分别增长39.7%和39.3%。最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持续增加也是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达535.1亿美元,累计存量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日益倾向高耗能的重工业领域,并形成了规模效应。例如,2003年在化工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04.1亿元,同比增长32.3%;在汽车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57.7亿元,同比增长61.9%,产出规模占全行业的46.9%。因此,我们在关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技术进步等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应注意外资的进入将消耗大量不能进口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负面效应。
(二)受美元贬值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影响,对外贸易超常增长
2003年进出口保持超常增长态势,全年的出口总额为4383.7亿美元,增长34.6%,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进口总额为4128.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全年贸易顺差255.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8.1亿美元。
我们认为2003年贸易出口超常增长有以下原因:一是在美元大幅度贬值的国际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也随美元对国际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下降而有所下降,因而刺激了出口。2003年我国对欧盟出口721.5亿美元,同比增长49.7%,比同期出口总额的增幅快15.1个百分点;对美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出口额分别为924.7亿美元、762.9亿美元和594.2亿美元,分别增长32.2%、30.5%和22.7%。二是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新的出口退税制度,直接促使一些地方千方百计将2004年的出口计划“前挪”做大基数,以期从中央财政获得更多的退税分成。2003年12月出口达到480.6亿美元,增幅比11月加快16.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0.7%。2004年1月出口357.2亿美元,较上月下降25.7%,政策性因素作用明显。三是加入世贸组织的效应逐渐显现。在我国逐步加大对外资的开放和不断放松国内企业出口经营权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优势产业和产品的出口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消费需求总体上仍然低迷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仅比上年提高3.2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略高于GDP增长率3个百分点。从走势看,除二季度因“非典”冲击而明显回落外,其他月份基本保持稳定。2003年在我国消费领域虽然出现了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但是总体上处于低迷的状态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的差距仍然在逐步扩大,消费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投资增长速度。投资与消费的增长率之差已由1995年的9.3个百分点扩大到2003年的14.7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次,农村消费水平出现下降。2003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5%,比2002年下降1.7个百分点,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8%,落后于城市3.5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2003年物价上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大幅度增长是拉动2003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依然是制约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总体上说我国经济增长仍属于投资推动型。在政府行政干预以及信贷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过热的苗头已经出现,并对当前物价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固定资产信贷投放的过度增长导致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2003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2.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同比高出2.8个百分点,超过年初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目标3.6个百分点,高于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之和9.3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5.9万亿元,新增贷款约为2.86万亿元。从贷款的投向来看,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中长期基本建设贷款、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和票据融资贷款三个方面,其中中长期基本建设贷款增加6373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2.3%。我们认为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迅速增长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投资的升温又带动了诸如钢材、水泥、能源等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
2003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6%,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2.6个百分点。石油、钢铁、煤炭等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更加明显。原油出厂价格上涨19.8%,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出厂价格上涨10.1%,尤其钢材价格更是出现全面上扬,拉动整体生产资料价格攀升,影响上下游产品价格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原煤出厂价格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是全年涨幅仍然达到3.9%。
(二)粮食减产推动粮食价格上涨
2003年我国粮食减产528亿斤,库存降低1200亿斤,全球小麦、粗粮和稻谷的总产量减产6330万吨,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紧张,粮食价格上涨20.2%,食品价格上涨8.1%,直接带动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造成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退耕还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国内粮食供给数量减少。再有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继2002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后,2003年欧洲粮食也严重减产,导致主要粮食作物的国际市场供给量减少。
(三)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尚未引发全面的物价上涨
虽然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但是产成品的价格依然稳中有降。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较上年下降1.1%,除了受粮油价格上涨的影响,食品类产品出厂价格上涨0.9%,衣着类、一般日用品类分别微降0.2%和0.5%,耐用消费品类则下降4.4%。另外降幅较大的行业还有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类,价格下降6.3%。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并没有引致整体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我国经济整体上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中。据商务部对600种商品的供求分析数据显示,2003年下半年有471种商品供过于求,121种商品供求平衡。非垄断行业很难向市场转嫁成本上涨的压力。二是面对此次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居民表现比较理智。从统计数据来看,零售商品价格上涨的品种主要集中在需求缺乏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和供给垄断的商品和服务上,如食品类商品和公用事业。这些商品面临成本上涨,零售价格缺乏调整空间,经营者缺乏压低利润率的动力,转嫁效应突出,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涨价。
(四)就业形势严峻和劳动力成本下降抑制了物价的全面上涨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失业和下岗人员大概有1400万人,2004年要力争完成新增就业岗位900万,就业形势严峻。短期来看,目前就业矛盾突出的原因在于一些行业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造成大面积的结构性失业。长期来看,城镇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大量农民进城就业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将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使得在岗的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从而制约整个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另外,就业形势严峻和劳动力成本下降还会造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一般来说,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通常较高,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则较低。比例过大的中低收入阶层将拖累一国消费支出的增加,抑制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应对当前形势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没有出现过热,但是在房地产、钢铁、汽车等领域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局部投资过度的苗头已经出现。2003年我国出现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投资需求推动引起的,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上涨,消费需求仍然乏力的情况下,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无法传导到最终产品上,因此2004年不会出现全面的快速的物价上涨。
在此阶段,我们首先应该关注局部投资过热和银行信贷资金扩张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投资建设后形成新的不良贷款;其次要关注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预期以及居民消费信心的变化,防止此次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被吸收,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波动。因此,我们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该遵循的总原则是侧重结构调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一)以市场为主体,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逐步改变“惟经济增长率论政绩”的评价模式,改变以投资多少论政绩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使地方政府将依法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等作为政绩考核的目标,减少干预经济的动力。规范对土地转让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审批权,从源头上削弱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二)研究产业政策和长远规划,避免盲目建设。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有序发展,避免低层次的盲目投资和建设。应该鼓励企业走兼并、联合、重组的发展道路,提高产业集中度,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将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列入企业的考核体系,避免低水平的产业扩张。
(三)研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使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需求带动,消费需求一直不能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投资需求比消费需求带有更强的周期性,因此为了使经济增长获得持久的动力,应当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包括完善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体系;加快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强教育体制、医疗体制和养老体制改革,降低居民因预防和养老产生的储蓄动机,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
(四)积极财政政策可适当减弱力度。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对治理经济衰退比较有效,货币政策对给经济降温较为有效。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可以适度紧缩,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总量上,可以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同时适当调整国债使用的结构和方向,控制政府投资节奏。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义务教育和基本卫生条件的保障和改善方面。
(五)货币政策要避免进行较为猛烈的总量性调整。由于目前的投资过热具有局部性,因此我们认为在控制信贷规模快速增长时,要保证正常贷款的需求,避免采用较为猛烈的总量性调控工具。一方面防止切断正常贷款的资金供应链,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已经上马的投资项目半途而废,增加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2004年货币监管当局应该研究新形势下的汇率形成机制,避免因汇率政策造成的被动基础货币投放,确保内外经济均衡。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更多地采用“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等政策工具在保持货币总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速,有针对性地调节信贷结构,加强对已出现过热苗头行业的信贷管理,加大信贷风险预警和监测,对可能带来新的不良贷款的领域控制贷款投放。
(作者为财政部金融司司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