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吕建锁 王海澍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大]
[中]
[小]
摘要:
近几年,我国经济尽管一直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却未能摆脱物价低迷、通货紧缩的阴影。1998年以来,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鼓励出口等措施,使投资和出口增长势头良好,但消费需求始终没能真正启动起来,而消费需求萎缩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9亿农民的消费增长缓慢。因此,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
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市场的健全发展则是重要环节之一。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城乡市场发展不同步的问题始终存在。农村市场发展落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因为只有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统一大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真正的确立。而农村市场发育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则是政府对农村、农民公正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2003年在全国铺开的农村税费改革,为发展农村市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契机。本文将从分析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的现状及原因入手,说明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将有助于农村市场的发展。
农村市场发展现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市场低迷。首先,农业增长呈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6—2000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5.1%、...
近几年,我国经济尽管一直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却未能摆脱物价低迷、通货紧缩的阴影。1998年以来,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鼓励出口等措施,使投资和出口增长势头良好,但消费需求始终没能真正启动起来,而消费需求萎缩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9亿农民的消费增长缓慢。因此,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
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市场的健全发展则是重要环节之一。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城乡市场发展不同步的问题始终存在。农村市场发展落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因为只有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统一大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真正的确立。而农村市场发育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则是政府对农村、农民公正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2003年在全国铺开的农村税费改革,为发展农村市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契机。本文将从分析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的现状及原因入手,说明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将有助于农村市场的发展。
农村市场发展现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市场低迷。首先,农业增长呈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6—2000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5.1%、3.5%、3.5%、2.8%、1.6%,下降的态势明显,且幅度大。相对应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1996—2002年分别为9%、4.69%、4.2%、3.85%、2.1%、4.2%、4.8%。
农民绝对收入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那么,农民的收入预期和消费预期偏低则是必然结果。例如: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消费品消费额在全社会的份额1993年占42%,1995年下降为40%,2001年进一步下降到37.4%,2002年为37.4%,到2003年6月份降为34.9%。1997-2002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617.15元、1590.33元、1577.42元、1670.11元、1741.09元、1834元,增速迟缓。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我国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悬殊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是问题的关键,并且这种差距在逐年加大。农民的相对贫困现象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1995-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47:1、2.51:1、2.6:1、2.7:1、2.75:1、2.8:1、2.9:1、3.1:1。
加入WTO的冲击效应逐渐显现。在入世之前,我国农业、农村的落后是相对工业和城市而言的。加入WTO之后,“三农”问题则要面对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和发达农村的挑战。入世对我国农业、农村的冲击首先在农产品贸易上显现出来。虽然2003年上半年出现了粮食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减少的格局,但大豆和油脂、棉花都出现了净进口显著增长。入世对这些重点农产品的冲击,实际上会转化为主产区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障碍。对国内某些重要农产品及整个农村市场的冲击还有波及效应。
农村公共事业落后。我国农村的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严重滞后。教育卫生的基础设施陈旧,质量低,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农村公共事业现状不但使农村社会环境恶化,而且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一个诱因、发展农村市场的障碍。
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滞后既有现实原因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从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现实两个视角来看,更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探究。
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倾斜政策及城乡隔离政策。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重工轻农的工业倾斜政策和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隔离政策,最终导致“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而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则是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表现之一。对工业的倾斜政策,使工业部门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获得农产品,发展工业,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城乡隔离政策,如户籍制度、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制度侧重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对农村、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财政从农民手中征得农业税,主要投向工业部门和城市公共事业,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则要依靠农民自筹资金,财政只给予少量的补贴,农民负担沉重,造成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的严重滞后。
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农业税制。尽管1994年税制、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对农业税的调整很少,基本承袭了税改前的1958年颁布的《农业税条例》,使农业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农业税制设计来看,首先与现行工商业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相比,农业税设计既没有起征点或免征额,又没有对投入品的抵扣,是一种对总收益征收的税种,重复征税明显。其次与个人所得税相比,没有生计费用扣除的内容。这些都有悖于税收的合理负担原则和公平税负原则。从农业税负担看,全国平均税率为15.5%,名义税率很高。农业各税多年来一直持续增长,1991年为90.65亿元,到2002年增至481.70亿元(农业各税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税种)。虽然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总比重不断下降,但根据农村落后生产力以及极低的人均收入来看,农民的农业税负担较重。
农村公共事业投资少及税外收费负担重。从计划经济时代起,政府就对农村公共事业投资少,而到了近年,与对城市公共事业的投资相比,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资仍十分有限。对农村公共事业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被人们称为“三提五统”的税外收费。财政支出上仍一定程度存在的城乡差别待遇及税外收费,与我国努力构建的公共财政体系不相适应,与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因此落后的农村公共事业与不合理税外收费,使农村市场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农村税费改革将促进农村市场发展
此次农村税费改革被认为是建国50多年来,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减负增收”的目标短期内就可以初见成效。调整农业税,取消不合理收费不仅使农民减负增收,更重要的是向消除城乡差别,向城乡税制一体化迈出了第一步,使农村市场处于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对农村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将逐步显现。
农村税费改革,有助于启动农村消费、激活农村市场。这次税费改革的第一目标是使农民减负增收。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9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更有益于消费需求的启动。
农村税费改革,调动了农村市场主体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来自微观主体的活力及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农业税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平农民税负及不合理收费的取消,使农民对未来生产产生增收的良好预期。而增收的结果,增加消费的同时,也促使农民进行农业再生产的资金积累,购买更先进的现代化工具。农民将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农村市场主体的强大将成为农村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村税费改革,有助于为农村市场发展创造出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此次税费改革虽然对农业税只作出技术上的调整,如把税率降到7%,但却朝着逐步取消农业税、统一城乡税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农村市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同时,税费改革取消了不合理的税外收费,农民将逐渐减少对农村公共事业投资费用的负担,而政府将更多承担起这一责任。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满足农民需要的公共品的提供,将为农村市场发展创造出优质的社会环境。农村市场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城市市场的差距,将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全国大市场。
农村税费改革,有助于农业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我国已经加入WTO,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此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不能仅仅孤立地限于国内,而是时刻以全球市场为背景。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是现代化、集约化的,并处在公平、健全的市场中,同时享有政府巨大的财政支持。其农产品价格低,与之相比我国农业明显处于弱势。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从制度角度看,缩小了中国农村市场与西方国家发达农村市场的差距,中国农业将在更公平的环境与外国农业竞争。
总之,短期看,农村税费改革,将有助于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政策的实施。而长期看,农业税制大调整及取消不合理收费,从制度层面上,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应对加入WTO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挑战,为农村市场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制度安排。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