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石化龙 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陕西省榆林市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全市12个县区中,1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2个是省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九五”以来,榆林以财政增收、群众致富为目的,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财源建设投入力度,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从上级争取资金,从本级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采取贴息等手段,扶持财源建设项目,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2年实现财政收入19.8亿元,比2001年增长35%,比1997年增长2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68亿元,分别增长22.8%和155%。
煤炭龙头昂起来
今天,令榆林人倍感自豪的是榆林所具有的8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20多种已探明储量。煤炭已探明储量1660亿吨,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已分别达到3亿吨和7474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此外,还有丰富的岩盐、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多年来,榆林坚持走国家开发、地方参与、联合发展的路子,实行“外引内联、勘探先行、钻采结合”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开发资源的政策措施,先后吸引国家、地方和社会各方投资200多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矿产资源的开发进程。在众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陕西省榆林市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全市12个县区中,1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2个是省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九五”以来,榆林以财政增收、群众致富为目的,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财源建设投入力度,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从上级争取资金,从本级有限的财力中挤出资金采取贴息等手段,扶持财源建设项目,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2年实现财政收入19.8亿元,比2001年增长35%,比1997年增长2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68亿元,分别增长22.8%和155%。
煤炭龙头昂起来
今天,令榆林人倍感自豪的是榆林所具有的8大类4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20多种已探明储量。煤炭已探明储量1660亿吨,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已分别达到3亿吨和7474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此外,还有丰富的岩盐、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多年来,榆林坚持走国家开发、地方参与、联合发展的路子,实行“外引内联、勘探先行、钻采结合”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开发资源的政策措施,先后吸引国家、地方和社会各方投资200多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矿产资源的开发进程。在众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优先发展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地方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特别是“九五”至2002年间,财政收入每年都能以20%-50%的速度快速增长,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方面的收入起了决定性作用。2002年,煤炭、石油、天然气行业提供的财政收入11.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5.7%。
下辖的神木县是全国第一产煤大县,煤炭地质储量达500亿吨,埋藏浅,易开采,是良好的动力、汽化、液化、化工和民用环保用煤。该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这一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三个转化”,即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汽向化工产品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强县富民用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去年以来,先后有6大企业集团来神木投资办厂。由华能、山东鲁能、陕西银河三大集团按6:2.4:1.6的股份比例投资337亿元建设的特大型火力发电厂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点启动项目。目前,煤炭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县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龙头产业,据统计,县财政预算内收入58%以上来自煤炭产业,预算外收入89%以上来自煤炭产业,2002年一年即上缴中央、省、市税费近5亿元。煤炭龙头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化工产业和建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交通运输、公路及市政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今年,全县投资4.79亿元,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5个,其中公路、市政、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37个。县上投资4.83亿元,仅用两年时间,即在深山石沟里修通了58公里长的一条二级公路,创造了陕西省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目前,全县已有3条铁路及5条干线公路,并形成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交通网络,带动全县1500多台车辆,13300多人从事运输业,带动5万多人从事第三产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增加收入,群众得到实惠,大大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定边县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分别达到5000万吨和2300亿立方米二近年来,该县一方面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油气开发,另一方面“贷款起步、旧井垫底、以油养油、滚动发展”,走自钻自采、自我发展的路子。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县外企业167家,累计投入资金16亿余元,到目前,累计生产原油243万吨,上缴各种石油税费6.5亿元。1994年以来,定边县财政收入每年以平均55%的速度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石油工业提供的收入占80%以上。2000年实现财政收入8300万元,超过了“八五”时期5年的财政总收入,2001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2年又创历史新高,达到1.57亿元,今年上半年即完成1.03亿元。
“羊羔羔喂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
榆林是传统的畜牧大市,羊、猪、鸡、牛、狐狸的养殖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养羊在全省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国家级种羊纯繁基地。2002年来自羊产业的财政收入341万元,羊的存栏数已达267.91万只。可如今,扎着白头巾的老汉在梁峁上挥镢头、赶羊群、唱信天游的陕北风情在榆林已很难领略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已彻底改变了榆林农民的生活方式,山变绿、人变富、产业新,榆林的新形象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悠久养羊历史和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榆林,改变了过去的放养方式,开展了舍饲养羊工作。要搞好舍养,首先要解决饲草问题,由此,退耕还草、人工种草、封山封滩禁牧等各项措施在全市迅速推广,不仅解决了饲草问题,而且改善了榆林的生态环境。国家级贫困县佳县以草促牧富民,把种草养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群众种草养畜积极性空前高涨。今春,该县因势利导,人工种草8.5万亩,引进试种优良牧草200亩,建立草籽基地1000亩,并投入近200万元专项资金,围绕“两个万羊乡、十个千羊村、百个百羊户”建设目标,在全县8个乡镇全面推广舍饲养羊实用养殖技术。。目前全县有舍饲良种羊16万余只,今年上半年全县畜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20%。草畜产业迅猛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定边县把封山封滩禁牧、舍饲养羊工作作为考核各乡镇年度工作的重要指标和衡量干部政绩、选拔、奖惩的主要内容,并与评选“兴定绿化杯”、“舍饲养羊富民杯”等结合起来,对封禁工作完成好的乡镇、村组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在2003年的县、乡两级干部会上,给予2002年工作评比中夺得“兴定绿化杯”封山禁牧工作突出的学庄乡党委、政府奖励1.6万元(其中夺杯1万元,封禁6000元),对工作不力的另一个乡通报批评并扣财政经费1万元。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2002年底,全县羊年出栏量达20多万只,年创利税250多万元,养羊户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1000元提高到了156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围绕优势种养业,大力发展加工业
没有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县区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宜枣则枣,宜杏则杏,也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的税费收入占到农业税收入的55%以上。
北部各县发挥地广人稀的优势,在果、杏、菜的栽培种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榆阳区把大扁杏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机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艰苦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已建成一条长百余公里的杏产业基础建设示范带,并发挥出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有的乡人均栽种已达1.7亩,全区已发展到12万亩。此外,府谷县海红子发展到6万亩,横山县着重发展大明绿豆,建成了名优杂豆种植基地。
南部贫困县清涧具有枣树生长的优良条件,1995年被国家列为“红枣产业化建设重点县”,是著名的红枣之乡。该县以此为契机,在红枣基地建设中,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分户栽植,乡建万亩园、村建千亩园、户建十亩园,全县红枣面积发展到40多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红枣收入占到33%(黄河沿岸重点产枣区占85%以上),人均红枣收入上千元的村子发展到72个,其中3000元以上的村子3个。为了进一步发展红枣生产,清涧县把创建龙头加工企业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加工出的“滩枣、红枣汁、蜜枣、保鲜枣”等曾在国内外食品博览会上多次获奖,主要产品畅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地处南部、缺乏资源的米脂发展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以羊毛为主的防寒服加工业,同样走出了一条值得称道的经济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扶持,目前,全县拥有防寒服生产厂家227户,其中产值过千万的3户,500万元以上的7户,年总产值突破3.5亿元,形成了“城市牵农村、大厂带小厂、优势互补、规模发展、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服装业成为米脂县最有希望、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产品不仅在省内看好,而且远销山西、宁夏、内蒙、甘肃、东北等10多个省区,并走出国门,出口到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全县参与生产销售的城乡群众3万余人,约占总人口的1/7,“貂婵家乡二万婆姨闹服装,闯王故里八千好汉闯市场”名不虚传。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全市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和附加值的提高及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