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路和平
[大]
[中]
[小]
摘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和本质。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使各项改革和建设工作始终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支持和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确保了中央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九十年代以来,国家财政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推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成员的安全网,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把人民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9929万城镇企业职工和3349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0182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和本质。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使各项改革和建设工作始终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支持和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确保了中央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九十年代以来,国家财政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推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成员的安全网,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把人民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9929万城镇企业职工和3349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10182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9400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实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1998年至2002年底,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714万人,其中绝大多数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三是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达2054万人;四是完善了以农村“五保户”、灾民生活救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覆盖了广大农村,每年救济人数达5000万以上。
——加大财政投入,确保社会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围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各级财政部门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切实履行职责,采取各种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投入。2002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达2860.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83%,占财政支出的13.41%,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保证了广大社会保障对象基本生活。据统计,2002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99%,进再就业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99.8%能够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生活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其他各类社会保障对象补助标准也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与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为此,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探索促进再就业的具体办法,确保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安置富余人员、大龄就业对象实行就业援助等一系列税费减免和补贴政策落实,加快推进再就业。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底全国已有1800多万人实现了不同形式的再就业。
——大力支持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广大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增加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并重点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解决农民看病吃药问题。中央财政也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以及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各地财政部门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认真落实农村卫生事业财政补助政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给予补助。
——做好防治“非典”经费保障工作。在今年“非典”时期,各级财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人民的安危放在首要位置,全国财政安排100多亿元用于“非典”防治工作,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建立了“非典”防治基金,用于中西部地区农民(含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众中的“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人的免费治疗,包括免费提供住院和伙食,以及困难地区县级医院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室应急改造和急需设备购置。各级财政的投入,为最终赢得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特点,决定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众生活存在差别,个别地区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生活条件恶劣,部分群众生活水平较低。据统计,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每年因灾缺粮需救济人口也达到5000万人以上,全国还有6000万残疾人生活困难。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落实各项生活救助措施,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002年全国各级财政仅用于灾民生活救济的资金达38.55亿元,用于残疾人事业的支出也达10.96亿元。
做好财政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财政社会保障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研究和制定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决不能以少数人、个别群体的利益损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能以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在研究解决特殊问题时,一定要从大局、长远来考虑,要始终围绕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这个目标,达到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作用。
财政社会保障工作必须有利于提高效率。社会保障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重在解决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分配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虽然社会保障政策以政府调节收入为主要手段,强调公平性,但仍必须注重提高效率,要在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过程中建立奖勤罚懒机制,激发人们的积极性。首先,要合理控制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水平不能太高,如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都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提高标准,挫伤在岗职工的积极性。因此,要确保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科学合理,使保障对象既能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又避免产生依赖心理,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其次,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扩大就业。从社会保障对象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属于结构调整暂时下岗失业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他们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具备一定的劳动素质,对这部分人员而言,应通过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从根本上改善其生活状况。因此,我国目前建立的失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要围绕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为中心逐步完善,把扩大就业作为提高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促使更多的社会保障对象创造和积累财富。再次,要合理划分社会保障事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社会保障政策涉及面广,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承担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职责明晰、富有效率的良性机制,防止出现企业和单位依赖政府,下级依赖上级,直至全部依赖中央的现象。因此,合理划分社会保障事权,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今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财政社会保障工作要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利益。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物质和文化要求,必须建立不同层次的保障体系,政府的角色是最后出面,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使保障对象都能达到与基本人权相适应的生活水平。各级财政要通过社会保障投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条件,使他们的衣、食、住、医等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今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也应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根本上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财政社会保障工作朝着更全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发展
以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科学合理的家庭财产收入审核办法,确保低收入家庭得到基本保障。
以促进就业为目标,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要坚持和执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结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实际,加大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力度,各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落实减免税费、小额贷款、各项补贴和就业服务等优惠措施,进一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充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社会救济与救助制度为重点,认真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等保障问题。要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对因减少劳动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和因残疾致贫的家庭以及五保人员等,政府要通过社会救济制度提供基本生活救济。对广大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要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各级财政要为此增加投入,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财力充裕、农民收入较高的地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待遇水平。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了城乡所有社会成员,这一制度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财政部门要积极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压缩生产性补贴和可以通过市场补偿的事业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实现财为民所用,为广大人民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安全网。
(作者为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