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决策正确与否的根本体现,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几年,我国坚持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功夫,使农业和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或相对过剩,农业生产由主要追求产量和速度转向主要追求质量和效益,农业生产经营开始步入市场化轨道,农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1997年后,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逐年递减,一度缩小了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重新出现不断拉大的态势,并由此引起部分农村返贫现象、农村市场萎缩等一系列问题。“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同全国大多数省市一样,重庆市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三农”问题。重庆作为直辖市,有其特殊的一面,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几乎占全市3100万人口的2/3,且农业基础较薄弱。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关键。从重庆直辖以来,我们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17座中型水库,区县实现了公路乡乡通,并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大扶贫投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多亿元。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些措施给重庆的“三农”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得以调整。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40%上升到2002年的45%,农村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6%,比1996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8元,年均增速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三是贫困地区面貌有了显著改变。建成扶贫道路2.3万公里,解决了590万人口引水困难。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96年的366万减少到2002年的93万。四是农民思想观念得以更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科技意识等逐步增强。
在入世后的今天,重庆市财政局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库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促进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探索一条以大城市带大农村,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路子。
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二是搞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大力支持农林水利基础建设和整治修复,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综合治理。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安排落实专项资金,发展非农产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率。四是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五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反弹,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六是加大对农村地区文教卫生等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吸引国债和社会投资的投入。在卫生方面,要分批支持建设乡镇卫生院、防疫站,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在教育方面,要加大边远地区教室危房改造力度。针对重庆的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每个县城都有一个完整的高中。在文化方面,在保证以往支出的基础上,每年增加投入1000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包括广播、文化站、图书站等。七是完善财政体制,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范围,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市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制度,适当增强财政困难区县(自治县、市)及乡(镇)的财力,在保证各级财政平稳运行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对财政收入增量部分进行合理分配,完善财政体制。加强市级财政调控力度,指导区县财政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做好方案测算,抓好贯彻落实,逐步实现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