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近年来的财政改革,从公共财政目标的提出,到目前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可以说财政改革年年都有新突破。通过财政改革,不仅进一步理顺了分配关系,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而且进一步强化了财政的职能,有力地促进了财政经济的快速发展。从长远看,财政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相当一部分改革目前只是刚刚破题。要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当前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改进管理方式和理财观念,努力做到“四个适应”。
一、思想观念要与改革要求相适应。财政改革由于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困难大、矛盾多,各个方面思想观念转变的程度或者说对改革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现在有些地方财政改革进展不大,首要的原因是观念转变不到位,思想认识滞后于改革发展的要求。“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看不到改革的紧迫性,求稳的思想也比较普遍,怕冒风险等等。这些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改革的进行。要深化财政改革,必须首先统一思想,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看到全面创新财政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支出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前些年财政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掩盖了一些深层次的收支矛盾。现在各方面对财政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增支压力越来越大,如不改革,矛盾和问题会越积越多,改革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同时,要注意发挥改革的示范效应,让各方面看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变“要我改革”为“我要改革”。比如山东省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问题,起初学校积极性不高,但看到省财政重点支持的山东农业大学后勤管理改革的成效后,认识转变很快。目前这一改革已在全省各高校全面推开,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管理手段要与改革目标相适应。改革是手段,管理是基础。要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管理手段必须跟上。比如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客观上要求有严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作支撑,有单一、规范的账户体系作保证。而现在大部分管理方式还跟不上,有些部门、地方至今仍处在手工记账阶段,多头开户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集中收付大多局限在工资发放、政府采购等少数领域。现在有些改革虽然方案设计比较周密,但实施效果不理想,其原因也是由于基础管理跟不上,管理手段比较陈旧。所以,推进财政改革,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管理,在改进管理手段和方式上狠下功夫。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各部门、各预算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为各项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三、资金运作要与市场化要求相适应。我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市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原来许多依赖政府拨款才能办的事情,现在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办得很好。财政要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方式理财,在某些领域里,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办事业。山东省聊城市2002年办“礼花节”,起初准备要财政安排80万元,后来政府决定改变运作方式,采用市场化手段把“礼花节”改为“全国礼花比赛”,并且将比赛的“冠名权”也向社会公开拉卖,政府没拿一分钱,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总体而言,现在类似的做法还比较少,很多方面仍然是财政大包大揽,不该拿的钱也拿了。因此,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资金运作方式,要弄清楚财政的职责范围,善于用市场化的手段办事业,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这不仅可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而且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要求。山东今年拟结合编制部门预算,对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支出进行清理,该退出的一律不再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对于行政部门所属的一些经营服务单位,比如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一律不再安排支出。要通过拍卖招租、承包等方式,转让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全部收缴财政管理,推动后勤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对于各类社团组织,如学会、协会、研究会等,从今年起,也不再安排新的财政支出,促使社团组织真正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政府搞财源建设,今后要把精力放在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来发展经济上来。
四、财政改革与配套改革相适应。财政改革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破”的东西很多,需要“立”的东西也很多,而且其中每一方面的单项改革又都包含许多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推进财政支出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快配套改革,注意各项改革之间、改革与管理之间、改革与稳定和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一方面是要在设计财政改革方案、选择改革路径时,高度重视外部环境,做好规划,使财政改革与其它改革相互协调、互相促进,避免政策“撞车”。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快配套改革,避免相互拖“后腿”。比如山东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展比较顺利,除了自身改革因素外,很重要的是配套改革及时跟上,包括乡镇合并、机构精简、职能转变,以及乡村组织运转等方面的改革,实行配套联动,因而取得了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