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央一直强调:我国要实现较快发展,或者说是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在经济结构优化方面实现突破。从广西的实际情况看,这几年财政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着力于支持做大、做精、做强、做稳几个支柱财源;二是着力于调整支出结构,挤出一些资金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但这有一个过程,必须准确定位,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0、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西部省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应放在如下四个方面:
1.发展大市场。调整经济结构首先要进一步研究市场。不好好研究市场,就有可能走低效益重复建设的老路,使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更趋严重。研究发展大市场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寻求新的市场,拓展市场新领域;另一方面要学会“钻空子”,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广西等西部欠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市场要素发育程度毕竟不如东部沿海省份,有一些产业诸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过来渡过一个梯度发展期也是必要的,对于解决西部省份资金投入不足,劳动力就业等问题,也是十分有益的。不增强这方面的意识,要发展大市场就很难。有一则消息说广东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了一个产品展销会,展销的基本上是广东这几年的精品,展品高价售罄。在俄罗斯市场曾经被一些中国的假冒商品搞砸的情况下,广东距圣·彼得堡又那么远,产品运输成本比我国东北一些省市高得多,却能在那里一炮走红,很了不起!我很佩服他们有这样的大市场观,有这样的胆识。现在广西非常缺乏能做大市场的人才,依赖于优惠政策的人比较多,真正会做大市场的人才很少。如果不在发展大市场上有所突破的话,广西等西部省区就很可能走上低效益重复建设的老路。
2.促进大开放。要促进大开放,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开放的现状。近几年沿海地区的进出口额几乎都是上升的,而广西却呈下降趋势。为什么广西在进一步开放上与其他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广西实行了西部开发优惠政策,地理位置又处在东南沿海地区,还享受着沿海地区的政策,这样的区位优势在全国是少有的。广西进出口方面,相对西部省区来说发展是比较快的,但近几年广西进出口仍然在下降,这说明广西的开放度不够,说明我们工作的效果不够理想。就区域条件而言,广西并不比福建、安徽差多少,可现在它们的财政收入远远超过了广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入世以后广西的某些产业可能受到冲击,而广西财政收入基础又很薄弱,自治区财政拿不出多少资金搞投资,广西财政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还是要在扩大开放上做文章。现在有两个问题:一是开放意识不够,二是实际引资力度不大。我们不仅要分析实际引资总额有多少,还要分析引进来的资金比流出去的资金多还是少。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财政在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是要逐步减少的,而广西的支柱财源尚没有形成,该怎么办?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是一个方面,但关键还是要从区外和国外引进资金。着力点是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放到把社会资金和外资引到广西来“落户”上,把人才引到广西来“落户”上。
3.打通“大通道”。广西处于我国区域经济的西南出海大通道经济带。将广西建成西南出海“大通道”是中央和自治区的英明决策。建设“大通道”目的是为了促进货物流通,带动经济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大通道”建设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包括铁路、民航、公路、港口在内对财政的贡献还很有限,广西的物流也并不很通畅。根据广西的现实区情,“大通道”建设必须“通东”、“通南”、“通海”并举,既要打通向东通往广东、香港、澳门和华东地区的通道,又要打通向南通过陆路和海路通往世界各地的通道,做到物畅其流。否则,会出现“上游通了,下游不畅”的“末端梗阻”现象,使来自西部的货物滞留广西,冲击广西产业的发展,也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4.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并举。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其对财政的贡献率在短时期内不及工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不支持农业的发展,不支持解决农村脱贫致富问题。农业在全国、在西部落后省区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也还要增加,这是由国情决定的。但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包括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筹措一定量的资金,集中用于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也是必要的。在工业方面,如果广西百色铝业基地做成功了,柳微与上汽、美国通用公司合作成功了,龙滩电厂发电了,等等,工业对广西财政的贡献就会“举足轻重”。因此,财政部门要按照市场运作的办法,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