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财政工作的重点,为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财政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深化财政改革,加快财政体制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我省新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8年以来,贵州财政紧紧抓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通过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加强管理,财政收支规模逐年扩大,地方财力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从1997年到2002年,全省财政总收入从106亿元增加到203亿元,年均递增13.9%。地方财政收入也从1997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4亿元,年均递增14.5%。财政赤字县由1997年的46个减少到2002年的24个,财政赤字额由1997年的2.55亿元下降到2002年的1.66亿元。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由1997年的21个增加到2002年的35个。全省县级财政也向当年实现收支平衡方向发展。
但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我省的基本省情仍然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财源结构单一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财政工作的重点,为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财政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深化财政改革,加快财政体制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我省新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8年以来,贵州财政紧紧抓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通过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加强管理,财政收支规模逐年扩大,地方财力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从1997年到2002年,全省财政总收入从106亿元增加到203亿元,年均递增13.9%。地方财政收入也从1997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4亿元,年均递增14.5%。财政赤字县由1997年的46个减少到2002年的24个,财政赤字额由1997年的2.55亿元下降到2002年的1.66亿元。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由1997年的21个增加到2002年的35个。全省县级财政也向当年实现收支平衡方向发展。
但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我省的基本省情仍然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财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观,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基础的薄弱,致使我省财政支出总量有限且水平低,财力不足使全省预算安排缺乏必要的回旋余地,在宏观调控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培养新兴替代财源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近年来减收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增支因素不断增多,支出需求旺盛而财力增长受限,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尤其是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程度加深,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仍然困难。
党的十六大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这为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贵州落后面貌,加快贵州经济发展,振兴贵州财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贵州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多种类型的土地、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和绿色产业;储量巨大的煤炭资源与水能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形成煤电并举、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为我省西电东送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彩的人文景观与宜人的气候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我省财政经济现状和发展优势,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范围和方向,以此推动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调整和理顺财源建设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把财源建设重点转移到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上来,全面提高我省财源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努力扩大财政资金总量,发展和壮大财政实力。增加财政收入,要标本兼治。从长远看,决定财政增收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目前,我省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总量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来实现。当务之急是强化税收征管,堵塞各种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通过加强税源监控,改进征管手段,规范征管效率,努力把实现的财政收入及时足额收上来。同时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财政增收的渠道,逐步构筑多元化的财政增收体系。
二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输血与造血、致富和治贫、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功能。大力支持交通、通讯、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供给范围,着力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包揽过宽的问题,逐步减少财政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资。要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益的发挥。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财政分配体制,逐步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政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监管工作,通过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切实加强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使之透明、公平,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理和有效。
三是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要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为目标,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特别是要努力保证教师、国家公务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的发放,努力保证农业、教育、科技、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严格按《预算法》办事,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人、车、会、话支出,严禁铺张浪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谱写贵州财政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