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财政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财政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公共取向,按照满足于公共需要、立足于非营利性、收支行为规范化等要求,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深化财政改革中,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四个关系。
首先,处理好建立公共财政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解决当前的财政收支矛盾,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财政部门要把促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财政工作始终坚持的方针,为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贡献。公共财政理论要求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财政要退出经济领域。特别是吉林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医药等传统和优势工业一直发挥着“老财源”的骨干支柱作用。近年来的实践也表明,单纯的“吃饭”财政,往往保不了吃饭,只有服务于全省经济发展大局,抓好财源建设,大力发展税源经济,不断探索和寻求财政收入增长点,财政经济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因此,要转变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方式,从加强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出发,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资金投入方式,重点支持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大力培养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财源、税源,并切实加强税收征管,逐步改变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大力增加可用财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其次,处理好保证重点支出与兼顾一般支出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是目前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保稳定就是保大局,就是促发展。由于我省财力有限,因此,保证各种公共需要也要分清轻重缓急,将保稳定的支出放在第一位。近几年,我省财政在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机关运转、社会保障支出,公检法经费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今后还将继续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切实把保运转、保稳定、保救济支出摆在支出预算安排的首位,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越位”和“缺位”问题,逐步削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不相适应的支出,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维护社会稳定,使财政资金的配置逐步趋于合理。
第三,处理好加快财政改革与外部环境条件相协调的关系。财政要摆脱困境和获得发展,客观上需要加快财政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但财政改革的许多方面并不单是财政自身问题,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改善,相关改革的适时配套,否则财政改革将难以推进。如压缩财政供养人口、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重点支出改革、减轻粮食经营负担等方面的改革,有的受国家现行政策制约,有的涉及社会承载能力和社会稳定问题,有的涉及其他部门支持配合及改革配套问题,这些改革都不是财政部门自身所能决定的。因此,应把财政改革放在经济和社会的大环境下来考虑,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客观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平稳推进。
第四,处理好财政资金配置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省财力的增长和支出结构的调整,财政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政成本过高。一些部门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铺张浪费现象,超编养人、机关后勤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因此,要做好财政工作,必须抓增收节支,特别是要树立财政资金使用的成本和效益观念,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坚持行之有效的支出控制办法,建立起支出控制的硬约束机制,把有限的资金花得更有效,更符合实际,以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实现科学理财、依法理财、以法治财的财政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