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0年,辽宁省为了支持省内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立了共同致富资金。资金来源于省内富裕地区的财政收入,是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朝阳市的北票、凌源、喀左、建平、朝阳5个县(市)被列为共同致富资金项目县。两年来,省财政厅共投入朝阳市共同致富资金4754万元。为了用好管好共同致富资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朝阳市各级财政部门重点做了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做好项目的筛选工作
项目是资金运行的载体,好的项目是用好管好共同致富资金的前提,为此财政部门认真分析研究造成贫困的原因,紧紧围绕农民脱贫致富的三大主导产业(保护地、畜牧业、林果业)来筛选和安排全市共同致富资金使用项目。
(一)突出重点,选择脱贫致富治本项目
朝阳市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劣和农业基础条件差。为此,财政部门在安排共同致富资金项目时,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来抓。
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投入共同致富资金500万元(每个县100万元),与农业“3655”节水灌溉工程资金、粮食自给工程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使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5个县新发展旱涝保...
2000年,辽宁省为了支持省内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立了共同致富资金。资金来源于省内富裕地区的财政收入,是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朝阳市的北票、凌源、喀左、建平、朝阳5个县(市)被列为共同致富资金项目县。两年来,省财政厅共投入朝阳市共同致富资金4754万元。为了用好管好共同致富资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朝阳市各级财政部门重点做了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做好项目的筛选工作
项目是资金运行的载体,好的项目是用好管好共同致富资金的前提,为此财政部门认真分析研究造成贫困的原因,紧紧围绕农民脱贫致富的三大主导产业(保护地、畜牧业、林果业)来筛选和安排全市共同致富资金使用项目。
(一)突出重点,选择脱贫致富治本项目
朝阳市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劣和农业基础条件差。为此,财政部门在安排共同致富资金项目时,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来抓。
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投入共同致富资金500万元(每个县100万元),与农业“3655”节水灌溉工程资金、粮食自给工程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使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5个县新发展旱涝保收的节水灌溉农田5.5万亩,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平均亩产值达1500元,每亩可纯增收500元。2001年又将共同致富资金500万元与拦蓄地表水工程资金850万元结合使用,解决了5个项目县5万个大棚的高效农业配水问题(水源井,喷、滴灌及设施建设),为发展以保护地为主的“避灾农业”和“设施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和经济林建设。两年内5个项目县共投入共同致富资金1000万元,用于新建和完善骨干苗圃50个,面积20000亩,年产各类优质生态苗和经济林苗木1.5亿株。喀左县甘招中心苗圃总投资115万元(共同致富资金68万元,非农资金47万元),改善了苗圃基础设施,引进了全光喷雾设备,实施科学的工厂化育苗,应用组培技术生产无毒苗,引进繁育大枣、板栗等58个苗木新品种。骨干苗圃基地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优质率,而且增加了品种,提高了质量。这些骨干苗圃生产的优质苗木无偿用于5个县的植树造林,改变了多年来自产苗木不足、质量差、依赖外地补充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绿化造林工作。2000—2001年5个县共完成植树造林73万亩,其中生态林43万亩,经济林30万亩,森林覆被率有很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以大扁杏、山杏、大枣为主的经济林3年后还可使1万多贫困户由此脱贫致富。
(二)扬长避短,选择脱贫致富见效快的项目
一是支持以“保护地”为主的“设施农业”。保护地生产直接辐射千家万户,是共同致富资金的首选项目。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发展保护地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资金缺乏问题,在将部分共同致富资金与拦蓄地表水工程资金相结合解决保护地配水问题后,共同致富资金主要解决农民建棚和棚内生产所需资金。财政部门将共同致富资金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吸引银行贷款和非农资金,同时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也直接进入保护地,实现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非农资金的有机结合,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保护地生产的资金投入问题。两年来,5个项目县投入共同致富资金1500万元,共吸引信贷资金1.9亿元,新发展保护地大棚3.8万个,3.8万农户每户都有一个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大力发展保护地生产(反季节蔬菜、食用菌、花卉)为主的设施农业,使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也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支持以养羊、养鸡为主的畜牧养殖项目。两年来,5个县在畜牧养殖上采取贴息形式,共投入800万元共同致富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蛋鸡和养羊生产为主的畜牧养殖业。通过扶持北票蛋鸡生产龙头项目,带动该市蛋鸡养殖户2033户,养鸡230万只,吸引银行贷款1800万元;建平县采取财政贴息方式投入120万元用于发展养羊业,新建养羊小区52个,带动农户2800户,建青黄贮窖6500个,2001年羊存栏5.4万只,出栏2万只,实现产值1000万元,农民纯收入增加300元,目前养羊业已成为建平县和朝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许多农户靠养羊脱贫致富。共同致富资金的有效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以养羊和家禽为主的畜牧业大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二、管好共同致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建立共同致富资金专户。为了确保共同致富资金专款专用,市、县两级财政部门都建立了共同致富资金专户,做到专户存储、专户直拨、专人管理,确保共同致富资金的封闭运行。
二是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往扶贫资金主要是财政资金的单方投入,这样虽然可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和农民自筹资金困难等问题,但不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投入农业的积极性。针对这一实际,财政部门采取财政贴息的形式,将共同致富资金落实到广大贫困户手中,引导银行信贷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向农业投入。两年来5个县共吸引银行贷款近亿元,吸引非农资金近2000万元,这些资金用于保护地、食用菌、花卉生产和畜牧业发展,有效地解决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共同致富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实行县级报账制。自2001年起,为了加强和规范共同致富资金的管理,提高共同致富资金的使用效益,对5个项目县的共同致富资金全部实行县级报账制,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地保证了共同致富资金专款专用及项目到户,效益到户,也为其他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提供了经验。
四是注重对共同致富资金的监督检查和项目档案化管理。严把项目计划关,使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项目计划的严肃性。财政部门经常与农口主管部门以及专业审计部门深入项目县、乡和农户,检查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共同致富资金按项目计划投放使用,最大范围地发挥脱贫致富效益。在抓好共同致富资金项目选择和资金管理的同时,还将项目的档案化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项目选择、立项、申报、审批、实施以及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注重每个环节资料的搜集、整理、形成档案资料,为考核共同致富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依据。
在共同致富资金的直接扶持下,5个县涌现出很多脱贫致富典型,如喀左县中三家乡将移民动迁资金和共同致富资金结合使用建成了古山子移民动迁小区,移民40户,建成高标准“四位一体”温室大棚50栋,每栋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将生产、生活融为一体,树立了现代化农村的新形象。
共同致富资金的建立和有效投入,取得了最直接的脱贫致富效果,密切了党群关系,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年来,5个贫困县有8.02万农户得到了共同致富资金的扶持,每户都有一个稳定增收项目,15万人摆脱了贫困。2001年朝阳市在继续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5个项目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仍达到1401元,比2000年净增583元,增长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