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石化龙 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与时俱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从“稳粮调结构”转变为“围绕增收调结构”,把财政增效、农民增收放在结构调整的核心位置,使结构调整更加符合云南自然条件和客观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收到可喜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542.21元增加到2001年的1533.76元,年均增长4.2%。云岭大地广阔的田野上,热闹的集市中,处处是春天的气息,记者满怀激情,穿行在彩云之南的山山水水,采撷下几朵结构调整的浪花。
红河摘果
“九五”以来,红河州根据各地土壤、气候等资源条件,部署各县(市)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各级财政在预算内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截至2002年6月,省、州两级联动实施的财源建设项目已为地方财政增收4200万元,农民增收8100万元。以水果为例,已培植出弥勒的葡萄、建水的酸石榴、石屏的大杨梅、甜桔,蒙自甜石榴、小红枣、大枇杷,红河沿岸的香蕉、芒果、荔枝等。目前,全州水果面积已达55万亩,产量25万多吨,总产值3亿多元,其规模跃居全省首位。2001年水果销售收入达到1.03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
所辖弥勒县是全省范围内最适宜葡萄生长的区域,近年来,该县...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与时俱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从“稳粮调结构”转变为“围绕增收调结构”,把财政增效、农民增收放在结构调整的核心位置,使结构调整更加符合云南自然条件和客观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收到可喜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542.21元增加到2001年的1533.76元,年均增长4.2%。云岭大地广阔的田野上,热闹的集市中,处处是春天的气息,记者满怀激情,穿行在彩云之南的山山水水,采撷下几朵结构调整的浪花。
红河摘果
“九五”以来,红河州根据各地土壤、气候等资源条件,部署各县(市)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各级财政在预算内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截至2002年6月,省、州两级联动实施的财源建设项目已为地方财政增收4200万元,农民增收8100万元。以水果为例,已培植出弥勒的葡萄、建水的酸石榴、石屏的大杨梅、甜桔,蒙自甜石榴、小红枣、大枇杷,红河沿岸的香蕉、芒果、荔枝等。目前,全州水果面积已达55万亩,产量25万多吨,总产值3亿多元,其规模跃居全省首位。2001年水果销售收入达到1.03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
所辖弥勒县是全省范围内最适宜葡萄生长的区域,近年来,该县加快了葡萄产业的培植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一是在规划区域内种植酿酒葡萄的,由县葡萄产业开发公司按成本提供种苗,每种植一亩葡萄,县财政给予贴息贷款2000元。二是对葡萄种植制定严格技术规程,由技术人员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保证了苗木成活率。三是对规划区内种植的酿酒葡萄,三年内实行最低保护价全部收购。四是制定税费优惠政策。五是制定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出台奖惩措施,督促实施单位和农户认真履行目标协议。并在州、县两级财政扶持的“云南红”、“神泉”两个葡萄酒生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龙头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如今,葡萄种植已发展到4万余亩,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农民直接受益2000余万元。甘甜的葡萄酿出芬芳红醇,一路走红的“云南红”已成为弥勒特色经济大旗上最闪亮的品牌之一。
具有700多年历史的蒙自石榴,以其色泽艳丽、籽粒晶莹剔透、皮薄汁多味甜久负盛名,种植面积和规模已居全省第一,远销国内28个省市及越南、俄罗斯等6个国家。1993年曾获云南省优质水果称号,1999年获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疏菜水果类大奖。在蒙自新安所石榴一条街记者了解到,石榴一上市,许多客商就纷纷来到了新安所驻扎收购,使新安所的石榴供不应求。越南客商是石榴购买的大户,香港、广东、广西、北京、上海等地的商贩也云集这里争相抢购。如今蒙自石榴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已是该县产值上亿元、农民得利最多的一大支柱产业,2002年的总产量已达5万余吨。随着蒙自石榴产业的发展,1996年,该县万亩石榴园被列为云南省第一个农业生态旅游项目,2001年11月,国家农业部将万亩石榴园列为“全国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暨优质农产品市场”。各地旅游者来到石榴园景区游玩,走时还能带走自己亲手采摘的石榴,好不惬意。到2001年底,万亩石榴园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累计达1.3亿元。同时,政府注重“节日文化搭桥,项目引资唱戏”,于2002年8月17—19日成功举办了“红河州民族文化节暨蒙自石榴节”,短短三天时间,即正式签约引资8330万元。
呈贡赏花
“九五”以来,呈贡县依靠科技调结构,加速了花、菜、果产业化发展进程,粮经比例从10年前的72:28,调整为目前的7:93,花、菜、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1.88%,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6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花卉产业,其发展绝对不是靠政府的行政命令,但政府在其中所起的引导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早在1984年,呈贡县的斗南村村民就开始尝试花卉种植。在市场“魔棒”的作用下,全村95%的农户种植花卉,800多亩菜地几乎全部种上了康乃馨和剑兰,到1999年生产销售鲜切花即超过了5亿枝,占昆明市鲜切花销售的70%,成为“云南花卉第一村”。如今,“斗南花卉”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夏季斗南花卉占全国花卉市场份额的1/4,冬季占1/3。在鲜切花市场的带动下,盆景园艺花卉也迅速发展,32个企业常驻斗南从事盆景园艺交易。目前,大棚式盆景园艺市场已发展到80多亩。
和斗南一样,全县其他地方种植花卉的热情也一浪高过一浪,花农们纷纷瞄准市场抢手的“满天星、康乃馨、香水百合、玫瑰”等品种,每年以种植600多亩的速度快速发展,到2001年全县花卉种植达2.494万亩,总产量12.6亿枝,产值1.55亿元,占据了全省花卉产业的“半壁江山”,品种也由昔日的一、两个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个,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花卉第一县,80%的鲜花外销,并出口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花卉生产专业村8个,种花大村斗南种花户年均收入达1.6万元以上,营销大户有38户。
在擦亮“呈贡花卉”这块“金字招牌”的过程中,包括财政部门在内的各职能部门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密切配合,搞好服务。面对起伏不定、变幻难测的市场风云,政府可谓“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早在1995年,地方财政就投资384万元在斗南村建起了占地12亩的花卉交易市场,使花卉交易初步步入了专业格局;1998年8月,在省、市倾力支持下,该县立足云南,放眼世界,又投资560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100亩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日上市鲜花500-600万枝,交易额200-300万元,使花卉交易发生了质的“飞跃”:该市场33平方米的大型信息屏和1.2万平方米的交易系统直接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网,50万枝鲜切花的冷藏系统,还包容了商住、金融、税务、电讯、空运和技术咨询等多种功能。特别是2000年,呈贡主办了中国昆明国际花卉节暨呈贡斗南花卉展销会,实现交易额2250万元,展位交易额突破400万元,荷兰斯蒂文森公司、上海大都市鲜花港等10余家企业参加了签约仪式,130多国内企业参加了展销,10余万海内外客商云集花都,花流人流信息流,把“花卉王国”呈贡渲染得更加多姿多彩。
从展销会上高档鲜切花的“热销”和斗南市场里传统花卉的“冷遇”中,让政府官员和花农认识了市场的魅力;更从这“一冷一热”中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种花更需护花。为此,他们先从培养“科技明白人”和“种花带头人”抓起,专门聘请了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及日本、荷兰的专家、教授与本县的农科人员组成讲师团,有针对性地开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力争全县3000多名花农获得“绿色证书”;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培植龙头公司的基础上,引导花农发展钢架温室大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提高花卉种植科技含量。
泸西问药
泸西县过去也曾搞过一些大的农业结构调整,但有的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夭折,有的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而下马,有的则因形不成规模而萎缩,农民更是因为没有见到效益而颇有微词。1999年,在红河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和红河汇利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几百农户由“粮”“变药”的调整,不仅逐步富裕起来,而且激发了广大农户种植除虫菊、杜仲和灯盏花的积极性,农民们纷纷参与。据此,该县决策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宏观市场需求,最终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此,该县以红河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和红河汇利公司为龙头,把除虫菊和杜仲作为富民兴县的两项新兴支柱产业来抓。
然而,要在一个有着30多万农业人口,多数农民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发展生物药材也决非易事。县里决定从转变各级干部作风入手,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的愿望,提出了“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风险干部担,领着群众富”的指导思想,全县兴办了乡镇示范服务基地40余个,示范点100多个。育苗期间,县委政府领导带领有关技术人员下大田,反复作种籽发芽实验;栽种时节,县、乡(镇)各级干部和农科人员纷纷走出机关,上山下乡,或直接动手搞样板田,或深入田头地角,对农民规范化种植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与服务,有时还卷起袖子下田为农民作示范。干部作风转变和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不仅使农民们亲眼看到了种植除虫菊和杜仲的可观效益,更变成了农民们的自觉行动。短短2年时间,全县就发展种植除虫菊6.7万亩,杜仲5万余亩。如今,泸西县广袤的田野里,数百亩、上千亩连片种植的除虫菊一片葱绿,煞是喜人,年种植的6万亩除虫菊与种植小麦等小春作物相比,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民至少可增收3500万元,企业深加工产值上亿元。
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农民们对市场的需求越发迫切。于是,产后服务尤其是市场开拓又成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全县围绕产业调整这一核心,做大做强4个龙头企业:一是帮助红河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抓好除虫菊的收购、市场加工和产品销售;二是支持汇利公司搞好杜仲综合开发;三是协助泸西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组织好优质蔬菜生产;四是扶持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抓好灯盏花标准化人工栽培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对龙头公司的扶持,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压题照片:蒙自石榴一条街红火的石榴交易石化龙摄)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