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是个山区农业大县,由于受自然、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农业综合效益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来,平泉县立足县情,把山区特产山杏的开发作为富民立县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山杏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同时被承德市确定为主导产业,也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龙型产业之一。山杏产业产值已达到1.26亿元,利税达到500万元。
扩基地 保特色
平泉县山杏产业发展初期,全县山杏林仅有十几万亩。由于经营粗放,管理弱化,基本属于“靠天收”,杏仁、杏核产量极低。为加快产业发展,从199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在对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对照比较、分析评价,根据资源优势,确定在全县20个乡镇大力发展山杏林基地。并在资金、技术、政策上向基地村倾斜,同时遵循地区分工的要求,把生产基地布局在最佳区域内,做到自然适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一是试验示范、典型引路、骨干辐射,实施一户带一片,一片连一村,一村帮一乡,一乡影响全县的星火燎原方案;二是效益吸引,利益联动,对资金有困难的种植户采取“以物代资”供应种苗等方式予以扶持。
与此同时,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山杏产业化建设。首先对村组统一管理的山杏林进行集中拍卖,拍卖面积不低于100亩,使用年限不低于30年;其次,对均分到户的山杏林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集中拍卖给专业大户经营,使用年限不低于30年;第三,对现有的荒山、荒沟实行一条沟、一面坡、一个流域的拍卖承包。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山杏林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山杏产业化在合理的区域化布局中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果。全县现有山杏林种植面积50万亩,常年产杏核300万公斤,丰年产量可达450万公斤,年创产值2400万元,与基地相连的农户有2.4万户,户年均纯收入1000元。全县初步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产业基地格局。
壮龙头 带农户
在山杏产业化发展中,平泉县坚持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产品新、重特色、服务优的原则,重点加快龙头企业的嫁接改造步伐,积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发挥企业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
为加大山杏产业的管理力度,加快山杏产业化建设步伐,平泉县于1998年成立了山杏联合社。山杏联合社作为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集山杏生产、杏核加工、杏仁脱苦、杏核壳制活性炭为一体,把山杏产品深加工和山杏生产基地村有机地连接起来。一方面促进山杏基地村加强山杏科学管理,提高山杏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山杏联合社对山杏产品的深加工,保证了山杏基地村山杏产品的回收,达到山杏生产、杏核加工、杏核壳深加工系列化,形成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不但提高了山杏产业化的科技含量,而且提高了山杏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重科技 强服务
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在推进山杏产业化进程中,平泉县注重发挥科技先导作用。
一是以增加科技含量为目标,狠抓山杏基地的科学管理。在技术上主要围绕引进新品种及推广新技术两方面进行。1998年以来,平泉县通过采取土肥水综合治理,防治病虫、嫁接补植及修剪等综合管理办法,完成山杏补植16000亩,更新10000亩,新品种嫁接200万株,修地下水保工程8万亩,防治病虫害10万亩。目前已完成山杏科学管理20万亩,从而使山杏基地由35个村、5281户扩大到71个村、1万户。通过加强科学管理,不仅改善了山杏生产条件,增加了植被,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山杏核的产量和质量。全县山杏核增产110万公斤,增加产值396万元,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山杏为主要原料的山杏产品深加工行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是以权威机构为依托,强化技术合作。山杏联合社所属的兴平活性炭厂,常年与浙江林学院、吉林林学院、上海无机化研究所、北京环境保护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和业务协作关系,从事活性炭的生产、开发和研制。兴平活性炭厂注册的“兴平”牌活性炭,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拓市场 活机制
市场需求是发展山杏产业化的动力,推进山杏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按照产地、销地、集散地建市场。1997年7月,平泉县在山杏生产的主要基地——蒙和乌苏乡,建立了“平泉县杏仁交易市场”,使山杏生产基地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了山杏产业的发展。二是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经济区域、产品流向、辐射范围,统筹谋划市场建设,在全县建立了国有、集体、个人一齐上,多轮驱动的营销机制,从而实现了产品销售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相协调,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相配套,大中小型市场、高中低档市场相结合。目前,平泉县以北五十家子为中心的杏仁交易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带动杏核加工大户由1997年的12户发展到现在的204户,杏核加工能力由600吨发展到1.5万吨,交易额从24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通过杏核加工转移农业劳动力2000多人,增加劳务收入560万元。杏仁交易市场农民年增收1260万元。杏核购销范围覆盖河北、辽宁、内蒙、山西、陕西、甘肃、吉林、宁夏、新疆、北京等13个省市,已成为中国北方杏仁集散地。
科学的机制是山杏产业发展的前提。平泉县在推进山杏产业化进程中,注重把握产加销各环节的衔接,逐步建立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山杏联合社作为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与山杏基地村建立联网关系,一手建基地连农户,一手建企业连市场,形成产加销、农科教、贸工农一体化的山杏产业化格局。山杏联合社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山杏联合社将承包荒山、山杏林经营大户吸收为山杏联合社社员,并实行“四优先”、“四统一”的优惠政策。“四优先”即:优先培训山杏科技管理技术,做到人人懂技术会管理;优先提供补植山杏树苗;以优惠的价格优先收购山杏产品,优先付款;山杏联合社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提取10%,购置山杏生产工具和防疫灭病药具,优先提供无偿服务。“四统一”即:统一科学管理,统一看护,统一采摘,统一收购。
优惠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能够尽快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山杏产业的回报率。同时,山杏联合社配合林业、水利等技术部门,深入山杏基地,根据山杏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采取兴修地下保水蓄水工程,山杏产品的更新补植,防治病虫害和加强修剪等综合科学管理办法,提高山杏的科学管理水平。山杏联合社与入社社员真正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几年来,平泉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50万元,吸纳、粘合、引导社会资金和群众资金2000多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山杏生产已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并形成了以山杏联合社、兴平、兴华等活性炭厂及四海杏仁露粉厂等为龙头,以20个山杏基地乡镇的204个重点专业户为骨干,以283个基地村为网络的产、供、加、销一条龙产业化服务体系。山杏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主要途径,并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五个主导产业之一,被誉为富民、富乡、富县、富财政的“四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