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几年,我县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全面实施了财源建设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1.1∶23.9∶35调整为29.2∶39.9∶30.9,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完成工商税收1.3亿元,为2000年的4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336万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自1997年以来,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18亿元,是前20年的总和。
一、制定规划,选准突破口
我县资源富集,有草原面积469万亩,可养鱼水面143万亩,苇地面积87万亩;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和砂矿等资源。但多年来却“守着金山受穷,捧着金碗要饭”,财政收入难增、支出难保,各种债务累计超亿元。从1998年起,我县制定并实施了《财源建设三年规划》,把资源深度开发作为财源建设的突破口。到2000年规划结束时,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63%。2001年,按照《黑龙江省2001-2005年县级财源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在总结我县财源建设三年规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我县《“十五”财源建设规划》,提出了“坚持畜牧立县方针,实施乳、肉、林、草战略,靠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黑(以石油为主的地下资源开发)、白(乳制品产业)、绿(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三色经济”的财源建设思路,将油田开发、伊利公司等五个项目列为财源建设重点项目。目前,已有三个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翻一番、全口径工商税收翻两番的目标。
二、定位招商,培育主体
我们把财源建设重点放在定向定位招商、构筑新的骨干企业群体上,把招商引资目标锁定在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全国15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
我县原乳品厂曾是国家二级企业,但由于市场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企业一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负债率高达270%。对此,我们提出了“开门破产,平稳过渡,寻求合作,再现生机”的思路,在对企业实行依法破产的同时,先后十余次前往内蒙古伊利集团寻求合作。2000年5月伊利集团与我县达成合作协议,成立了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运营,企业已实现利税2000万元。为了做强、做大这一项目,先后争取省、市资金近3000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并与伊利集团几经洽谈,促成了伊利集团总投资为2.6亿元的二期工程在我县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后日处理鲜奶可达46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4500万元。在引进河北龙飞乳业集团时,我们坚持“盘活存量,筑巢引凤”的原则,充分利用闲置房屋,投入资金3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无偿提供给企业使用,促成了龙飞集团投资1000万元,在我县成立了大庆妙士乳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已实现利税1000万元。
依托伊利、妙士两大企业,我县奶牛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消化淘汰奶牛和奶公牛,2001年初,我们又将定向定位招商的目标瞄向全国知名畜产品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并诚邀对方来我县考察洽谈。2001年末,兴发集团落户我县,将我县“德吉”畜产品纳入草原兴发集团品牌体系和销售网络,并于今年投资上亿元动工兴建肉牛肉羊加工项目,预计今年8月份可竣工投产。投产后,年可加工肉牛5万头,肉羊15万只,可实现产值1.5亿元,利税2500万元。
我县原造纸厂已停产多年,不但没有财政回报,县财政每年还要退库40多万元用于离退休职工工资发放。为恢复企业生机、增强企业对财政的贡献,我们引进祥发集团重新启动造纸厂,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市县和企业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进行了环保达标项目建设,帮助协调解决贷款800万元新上了降解餐盒项目等。目前,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1.2万吨,年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元。
实施《财源建设三年规划》以来,我县共引进大小工业项目100余个,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32户,盘活资产2亿多元,2001年还出现了2户年纳税过千万元、11户年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形成了新的纳税骨干企业群体。全年工业企业上缴税金达1.2亿元,新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三,调整结构,突出特色
我县草原面积大,耕地面积小,要增加农业对财政的贡献,必须突出特色、优化结构。为此,我们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为突破口,加大了农业基础财源的建设力度。
一方面,全力发展畜牧业。一是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将扶贫贷款、财政扶贫资金捆起来用于发展奶牛业,两年来共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同时,还开展了引资养牛活动。目前,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已有100多人到我县投资4000余万元,购养奶牛3000多头。二是加大了工作指导和服务力度。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奶牛发展办公室,健全完善乡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11个,村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82个,做到了繁育改良、防疫灭病等“六不出村”。三是加大了集中榨乳点和专业村屯及养殖示范小区建设。2001年,设立集中榨乳点112个,发展奶牛专业乡镇3个,奶牛专业村屯37个,肉牛肉羊专业村屯24个,奶牛养殖示范小区7个。四是加大了奶牛舍饲、草原休牧、退耕还草推进力度。2001年草原休牧37万亩,退耕还林还草4万亩,人工种草2万亩,奶牛舍饲1万头。今年,已落实草原休牧、禁牧1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万亩,奶牛舍饲率要达60%以上。
另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绿色、有机食品。2001年全县绿色、有机食品监控面积60万亩,已有“绿珍珠”牌绿豆等14个品种获得绿色、有机食品标识使用权;发展牧业,2001年种植饲料作物24万亩,今年初又落实49万亩;发展经济作物,2001年,全县种植经济作物近50万亩,今年初又落实57.5万亩。通过调整,粮、经、饲比例已由1997年的57∶32∶11发展到25∶40∶35。在课税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税和特产税由以前的600万元增加到900万元。
四、开发资源,建立支柱
为使我县丰富的资源变成强大的财源,我们将“黑”色经济,即以石油为主的地下资源开发列为财源建设三大主攻方向之一。
一是开发油田。自1998年以来,在大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用了3年时间,终于在2001年3月12日与大庆油田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我县境内龙虎泡油田的项目协议。总投资2.5亿元,其中我县投资2500万元,占10%股份。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已经批准大庆油田公司在我县境内的哈尔温等三个区块油田可以与地方合作,目前正在招商洽谈之中,今年力争开发一至两个。
二是开发砂矿。经实地详查,已探明我县有大贮量砂矿三处,建筑矿砂储量达6500万立方米。经过一年来的积极运作,与大庆远望集团合作开发特勒砂矿已初见成效,为财政增收400万元。其它两处砂矿开发项目正在洽谈中。
三是开发地热。通过国家级地热资源潜力研究论证会的论证,我县地热资源量870亿立方米,井口温度最高可达55℃,属中低温地热田,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目前我县已聘请大庆石油学院完成了三处井位和地质设计。计划今年打地热井1眼。目前,以石油为主的地下资源开发即“黑”色经济已发展成为我县财政的支柱财源,预计正在进行招商洽谈的几个资源开发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黑”色经济每年对财政贡献还会增加15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