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春节后的一天,一场大雪过后,群山在下,阳光在上。一群人从大悟县城出发,驱车来到尚沉浸在春节的喜气和酒香中的该县姚畈乡铁店村。村里的群众欣喜地迎上前来,问寒问暖,并将他们往自己家里拉,纷纷表示要杀仔鸡烧板栗招待他们……
可他们并没有到农家吃饭,甚至连一口水都没有喝,却把村民们请到了板栗坡地上听农税分局的技术人员讲解板栗的春季管理知识。为首的一位年轻人一边指挥,一边给农民发放嫁接和整枝工具。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大悟县财政局农税分局局长王继正。
大悟县“八山半水分半田”,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1999年春天,王继正到农税分局走马上任。上任伊始,在组织大规模的农税宣传的同时,王继正开展了广泛的财源建设调查。调查发现,虽然县农税分局10余年来投资建设的农税基地大多已见收益,有的收益很好,全县林特基地已发展到50多万亩,其中板栗达到35万亩,面积和产量在全省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板栗的品种良莠不齐,病虫害十分严重,落果率、虫果率、空苞率高。一些中小茶园仍然粗放经营,有些六七十年代建的茶园也还没有改造,茶叶品种不佳,难以创优质品牌。整个财源建设后劲不足,科技含量低,缺乏名、优、新、特项目。王继正深切地感受到,“农税部门不培养财源,税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于是,培养税源成了农税分局的首要工作。
“土地是母亲,科技是梯子,登上梯子才能奔小康。”这是王继正和他的同事们在多年财源建设中的切身体会,也成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捷径。
姚畈乡地处偏僻,没有工业,农民生活贫困。然而这里的山上到处是板栗、银杏、青茶、药材等。如何让农民认识这些产品,让这些山野产品成为市场的宠儿、走出大山变成“金子”,帮助农民富裕起来,成了王继正和县农税分局经常思考的问题。
“搞开发式扶贫,送钱送物不如送技术。”王继正带领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姚畈乡给农民搞技术服务,帮助农民搞好基地规划、种苗组织、防虫治病等一系列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多年的服务工作,农税分局这个收税的单位被农民称为“福星”,姚畈这个全县最偏远的山区小乡涌现了一大批全县有名的科技示范村和示范乡,林特产品远销省内外,林特经济带动了1万多农民脱贫致富。年近七旬的老汉颜帮斌家的800棵板栗树原来产量只有1000多斤,经农税分局指导进行科学管理,第二年起产量年年都在7000斤以上,收入近3万元。每次王继正带领干部到他家中看望,颜老汉和老伴又是倒茶,又是炒瓜子,忙得不亦乐乎。另有兄弟二人,原来板栗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兄弟俩在农税分局指导下,比着学科技,现在年收入均过万元,人称“板栗兄弟”。
三里镇的老农清楚的记得,1999年的冬天,快到春节了,王继正还在大街上向赶集的农民散发科技传单,回答农民的各种技术提问。他还带干部和技术人员在一个深山老林的基地和山村住了一个多星期,走村串户搞调查研究,为当地农民解决了不少的疑难问题,并写出了多篇调查报告。
培训农民技术人员一直是王继正常抓不懈的工作,类似农税干部科技赶集和现场服务活动,王继正办了一次又一次。上午在姚畈乡还看到他带人宣讲防虫治病的技术,下午又在修河堤的工地上见到他分发科技资料的身影。有人作了统计,2000年的最后三个月,他带领技术人员在姚畈、宣化巡回宣讲板栗冬季管理知识就达18次。全年举办科技培训班60期,发放科技资料8000余份,具体指导1万多农户和10个林特基地的生产。统计显示,仅板栗“花期三喷”技术推广一项,就使8190户农民户均增收1700元。其中有100多个科技示范户板栗收入过万元。
在新城镇毛集村,王继正带队扶持农民建立了200亩柰李基地。近两年,他经常带人到基地整枝、施肥、涂白、打药。2000年,全村柰李单位面积的收入超过粮油作物收入的6倍。村里有一位叫熊启兵的农民,起初在农税分局动员他将花生地改种柰李时,他不大乐意,只是勉强栽种了32棵以应付王继正他们的一片好心。但就是这32棵柰李,在王继正和农税分局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第三年就产柰李2500斤,卖了3750元。32棵柰李树的收入比过去全年的收入还要高,熊启兵尝到了甜头,在全体村民大会上介绍经验,说农税分局和王局长是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今后,王局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并计划扩大面积,栽种1万棵优质柰李苗。技术贫困的大悟山区,林特科技经过王继正和其同事们的推广应用,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在县乡干部眼里,王继正和农税分局的技术人员是科技智囊和技术顾问。大悟县东北部有一座山,山那一边是河南,山这边是湖北的宣化镇。2000年,这座山上的板栗树遭受严重的虫灾。可山那边枝枯叶落,几乎没有收入;而山这边却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喜获丰收的群众,怀着感激的心情将一面写有“开辟财源泽被百姓推广科技惠及万民”的锦旗送到县财政局农税分局。原来,2000年4月,由于严重干旱,该镇一些村板栗基地发生了罕见的虫灾。农民们没有找别人,而是找到了县农税分局和王继正。得知情况后,王继正迅速深入调查,当了解到全县有9个乡镇20万亩板栗发生虫灾后,他心急如火,连夜和本局的技术人员研究灭虫办法,迅速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科学灭虫的建议。建议得到批准,他立即从十分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5万元资金,印制出3000多份灭虫资料,带着灭虫专家赶到乡镇。此后,县农税分局的干部全力以赴帮助各乡镇灭虫,王继正又多次提出建议,县领导均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先后三次召开紧急会议指导灭虫工作。奇迹出现了。王继正他们提出的灭虫方法农民应用后认为,比县内外其它专家、技术人员提出的各种办法都好,见了“奇效”。经过两个月的奋战,20多万亩板栗树保住了,不仅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栗农还获得了大丰收。宣化镇与河南交界的那座山下,农民朱正厚的一块板栗园收了1000多斤,比上年还多收了200斤。而一山之隔的河南农民徐有伯同样大的一块板栗园原来一年能收1000多元,而2000年只收了几十斤板栗。他说:明年,我要向山那边的人学习,掌握科技知识,搞好防虫治病,把收入捡回来。
开拓进取,要体现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上。凭借这种作风,王继正为大悟山区带来了希望。目前,全县板栗有近40万亩,农税分局直接扶持建立的就有7万亩;全县茶叶近几年连续在全国、全省获奖,也与农税分局对茶场的支持分不开;大悟山区几乎所有的林特基地都留下了王继正和农税干部的足迹。可王继正不满足于这些,他更多地想到了山区的发展前景。
板栗。王继正了解到本县品种良莠不齐的问题,派出该局高级农艺师及技术人员到河北省迁西县考察学习,引进了燕山早丰、药王等5个全国领先的优良品种,并建立板栗良种采穗圃,对已老化的板栗进行改良,掀起了全县板栗品种改良的高潮。
茶叶。重点是对全县老茶园进行改造,仅2000年一年就改造了3个乡镇的4个茶园,并扶持河口镇建起了茶叶无性繁殖母本园,还把无性繁殖用于老茶园改造。
水产。配合县水产局引进10余个良种水产品种,建立了名、特、新、优养殖示范基地,试验稻田养蟹、养鱼,为全县水产养殖探索一条新途径。
油茶。王继正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组织技术人员到湖南考察,引进优良品种,着力建设京珠公路沿线百里油茶带。
花菇科技含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王继正就配合县科委率先注入启动资金从河南泌阳引进花菇栽培技术,利用山区的杂树、废枝生产优质花菇。经过两年的试验推广,花菇生产已在全县铺开,目前已组织生产100多万袋,产值近1000万元,成为山区农民新的致富之路。
为了这些工作,王继正查找专业资料,请教专家和技术人员,走访农民,下乡调查研究,写调研文章,使每一项品种和技术的引进都能成功,并取得好的效益。
王继正以自已的心血和汗水架起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桥梁,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深情回报:农税分局在王继正主持工作的两年中连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介绍经验。2000年,王继正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合表彰为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是全国财政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财政干部,成为大悟人民的骄傲,大悟山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