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严先溥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不断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大量积聚并沉淀下来,造成即期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有效需求不足将会继续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疏通购买力实现的渠道。
一、购买力总体评估
1.居民购买力的总水平。2000年,我国居民当年形成的购买力为5.4万亿元,人均购买力4263元;实现购买力为4.3万亿元,人均实现购买力为3403元;未实现的购买力为1.1万亿元,人均未实现购买力为883元。
2.居民购买力的构成。在2000年形成的购买力中,居于首位的是城乡居民的劳动报酬性收入,为4.6万亿元,占85.9%,是当年社会购买力的首要来源;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借贷性收入分别占10.1%、1.9%和2.1%。在已实现的购买力中,消费性支出占78%;购买生产资料占13.1%;用于购房与建房支出占8.9%。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消费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分别占70.5%和29.5%。在未实现的购买力中,储蓄存款占42.7%;手存现金占1.3%;购买债券、股票和保险占56%。
3.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呈下降趋势,未实现的购买力所占比重上升。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80年代初期曾...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不断以储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大量积聚并沉淀下来,造成即期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有效需求不足将会继续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疏通购买力实现的渠道。
一、购买力总体评估
1.居民购买力的总水平。2000年,我国居民当年形成的购买力为5.4万亿元,人均购买力4263元;实现购买力为4.3万亿元,人均实现购买力为3403元;未实现的购买力为1.1万亿元,人均未实现购买力为883元。
2.居民购买力的构成。在2000年形成的购买力中,居于首位的是城乡居民的劳动报酬性收入,为4.6万亿元,占85.9%,是当年社会购买力的首要来源;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借贷性收入分别占10.1%、1.9%和2.1%。在已实现的购买力中,消费性支出占78%;购买生产资料占13.1%;用于购房与建房支出占8.9%。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消费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分别占70.5%和29.5%。在未实现的购买力中,储蓄存款占42.7%;手存现金占1.3%;购买债券、股票和保险占56%。
3.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呈下降趋势,未实现的购买力所占比重上升。我国城乡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80年代初期曾高达90%以上,以后逐年下降,到1999年只有78.1%。2000年由于宏观经济改革有利于启动内需,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程度有所回升,达到79.4%。城乡居民未实现的购买力占当年形成购买力总额的20.6%,比80年代的15%上升了5个百分点。
二、影响居民购买力实现的原因
1.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增大导致人们多储蓄。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比重趋小,非工资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某些地区和行业工资收入仅能作为生活的补贴。尽管收入总额增加了,但这种收入结构变化使居民不能形成可靠而稳定的收入预期,严重影响了居民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因此,近年来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6年到2000年的5年时间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1.2倍,平均每年递增16.7%。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速度。
2.未来支出预期高,居民持币观望是结余购买力偏大的重要成因。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正处于重大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下岗和失业的人数增加,导致部分居民的收入出现暂时性减少。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需要家庭投入更多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只有尽可能地多存钱来获得“安全感”。
3.收入与消费倾向呈逆向变化,使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下降。据对近几年城镇居民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则消费倾向越高。2000年城镇最低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为0.957,中等收入的为0.813,高收入的为0.753,最高收入的为0.695,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相差0.262个百分点。对比重占20%的高收入群体来说,有购买力但不购买。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低收入阶层缺乏购买力的支持,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又较低,结果导致消费不足。
4.传统消费模式支配居民的支付行为。一些传统消费观念如不愿负债消费、超前消费,偏重远期消费、轻视近期消费等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城乡居民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使消费无法对生产产生刺激和导向作用。
5.消费体制改革滞后,消费环境欠佳等降低了购买力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抑制消费的政策取向有所调整,但没有实质性突破。在城市,轿车消费政策并没有实质性调整,极高的轿车市场价格和维护、使用费用限制了轿车消费。住房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仍是商品住宅价格过高、房地产二级市场手续繁杂。在电信、电力领域,价格体制的限制性因素也影响了消费。在信息领域,垄断性对网络和信息服务的消费明显构成制约。在农村,限制农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是消费环境,用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使潜在需求无法成为现实购买力。
三、城乡居民购买力的未来变动趋势预测
1.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将促进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今后几年国家将会继续采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力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放住房二级市场,积极培育住房、汽车、旅游、电信等消费热点,不断拓展服务性消费领域。国家推动教育消费的力度将会增大,居民用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也会增加。同时,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将使居民购买力潜力得到一定释放。因此,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逐渐加大。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加大居民购买力规模。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到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会提高到50%左右,每年将有2000—50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目前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3.5倍,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绝对差为4832元,这些人口的转型每年可增加购买力约860亿元至2150亿元。
3.新的消费周期将使市场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结余购买力已达到一定水平。据测算,2000年,城市居民家庭户均金融资产已达到6万元,具备一定的购买潜力;农民收入也基本具有购买千元以上商品的消费能力。根据居民的收入状况,以家电在农村普及,住房、轿车、电脑商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居民消费将逐步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
4.新一轮消费周期将不再以潮起潮落的排浪式出现。目前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在今后15年里,基本消费趋势将是持续的消费升级,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人们将更注重名牌消费,环保、节能、精神文化产品将成为消费的热点,智能化、健美化、方便化、个性化、绿色化将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
四、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应放在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上
1.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一是靠加快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二是调整居民收入现有的分配结构,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改善城乡之间和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三是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四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高购买力实现程度。
2.从供给方面着手,创造出新的供给方式和供给制度。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确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方向的重要依据。作为生产经营者,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以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一是从主要满足市场需求逐步转变到既要满足市场现实需求,又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上来。当社会的供求矛盾主要不再是量的不足而是质的多样化时,单纯地满足需求就显得不够,更重要的思路是能够适应消费转型的需求变化,调整营销策略。比如住房、轿车等,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并非没有需求,而是买不起。如果企业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价格降下来,就可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使一些具有拉动经济增长功能的商品尽快成为消费热点。同时,生产者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调整结构,加快更新换代步伐,增加新产品、新品牌和高质量的商品,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继续拓宽消费领域。目前我国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商机无限。今后,生产经营单位应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
3.把人们的心理预期维持在一个较好的层面上。一是对各项改革措施区分轻重缓急,尽快制定和公布这些改革方案,并考虑把实行时间错开,加大宣传力度,使居民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支出,适当增加当前的商品购买数额。二是尽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以便加大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的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4.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目前居民实现消费升级遇到了体制和政策性障碍,如不及时对短缺经济时期制定的一系列税费政策法规作出相应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为此,应尽快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使一些目前居民拥有量低、回笼货币量大的商品的巨大消费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真正起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如尽快出台鼓励个人汽车消费的政策,消除汽车进入家庭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加快培育住房二级市场等。
5.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金融部门应在总结前一阶段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增加品种和形式。进一步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创新金融工具,确定合理的利率,使更多的消费者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